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抑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抑肝法中醫名詞詳解
在中醫理論中,「抑肝」專指調節肝氣過盛的治療方法,屬「疏肝理氣」範疇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,易致肝氣橫逆,進一步克伐脾土,形成「肝旺乘脾」之證,臨床可見脅痛、腹脹、噯氣、泄瀉等症。此時需以「抑肝」為治則,平其亢旺之氣,兼顧脾胃功能,中醫亦稱此為「伐肝」或「瀉肝」。
核心機理與辨證
抑肝法的理論基礎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五行相克」學說。肝屬木,脾屬土,木氣過亢則乘土。明代醫家張介賓於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釋:「肝氣肆強,脾土受邪,當伐肝之有余,扶脾之不足。」故治法須標本兼顧,一方面疏泄肝郁,如柴胡、香附;另一方面壓制肝氣過升,如青皮、川楝子;同時配伍健脾藥,如白朮、茯苓,形成「抑木扶土」之方劑結構。
常用藥物與配伍
-
疏肝伐木藥:
- 柴胡:辛散苦降,為疏肝解鬱要藥,能調暢少陽樞機。
- 青皮:破氣力強,善消肝鬱氣滯,尤適用於脅下脹痛。
- 佛手:性溫而不燥,理氣化痰,兼和胃止痛。
- 廣木香:行氣止痛,專治脾胃氣滯,協調肝脾升降。
-
健脾輔佐藥:
- 白朮:健脾燥濕,固護中州,防肝氣犯胃。
- 茯苓:利水滲濕,助脾運化,杜絕生痰之源。
此類方劑常以逍遙散為底方加減:柴胡疏肝為君,當歸、白芍柔肝養血,佐以白朮、茯苓健脾,薄荷助柴胡透散郁熱,體現「肝脾同調」思想。若肝鬱化火,則加栀子、牡丹皮,轉為丹栀逍遙散,清肝同時不忘實脾。
相關治法延伸
抑肝法與「培土抑木」密切相關,後者強調通過補益脾胃以間接抑制肝亢,代表方如痛瀉要方(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),主治「肝鬱脾虛」之腹痛泄瀉。另需區別「清肝瀉火」法,後者針對肝火上炎,用藥如龍膽草、黃芩,與抑肝之調氣有所不同。
綜言之,抑肝法不僅著眼於肝氣本身,更需洞察肝脾生克關係,透過藥物配伍與臟腑調和,恢復氣機升降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