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利小便,實大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治法「利小便,實大便」探析
「利小便,實大便」為中醫治療濕瀉之特色治法,其理論基礎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之論述,屬「分利法」範疇,旨在通過調節水液代謝通路,使濕邪從小便而解,從而恢復大腸傳導功能。
病理機轉與臨床表現
濕瀉多因脾虛濕盛,水濕濁邪困阻中焦,導致清濁不分,水液偏滲大腸而見瀉下如水;濕阻三焦氣化,則小便短少。其症特徵為:
- 大便:清稀如水,頻次增多而無臭穢
- 小便:量少色淡
- 兼症:腸鳴漉漉、脘腹悶脹、口淡不渴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膩,脈濡緩或沉細
此類病證與西醫「分泌性腹瀉」或「腸道水分吸收障礙」有異曲同工之妙,然中醫從整體調節入手,著眼於「脾運濕」「膀胱氣化」之協調。
代表方劑與用藥思路
臨床常用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為基礎方,其組方配伍深蘊「分消走泄」之法:
- 健脾燥濕:
- 蒼朮:辛烈燥烈,直祛中焦濕濁
- 厚朴、陳皮:行氣化濕,解脘腹痞滿
- 白朮、甘草:益氣健脾,助運化之功
-
通陽利水:
- 桂枝:溫通膀胱陽氣,促進三焦氣化
- 茯苓、豬苓、澤瀉:淡滲利濕,引水濕下出小便
此方體現「標本兼治」原則,既祛濕邪治標,又健脾助運治本,使水液各歸其道,瀉止便實。
中醫理論延伸
-
與「提壺揭蓋」法之比較:
「利小便」法側重於下焦氣化,而「提壺揭蓋」(如用宣肺藥)則強調開宣肺氣以通調水道,二者皆屬「通因通用」變治法,然病位靶向不同。 - 濕熱與寒濕之辨:
若濕瀉兼熱(苔黃膩、肛門灼熱),可加黃芩、滑石;若寒濕偏甚(肢冷脈遲),則可加乾薑、附子,須隨證加減。 - 與「實脾」關係:
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「治瀉不利小水,非其治也」,強調此法需配合溫補脾腎(如加黨參、砂仁),避免過利傷陰。
此治法不僅用於泄瀉,對水腫、痰飲等「水濕同病」證候亦有啟發,展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