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疔
痘疔為中醫痘疹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痘疹泄秘》。其特徵為痘瘡內生疔,疔色紫黑,質地堅硬,隨痘瘡發作而顯現,常先見疔而後現痘形,且生長迅速。此證多因熱毒熾盛,蘊結於肌肉之間,隨痘毒外發而顯現於肌表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痘疔的形成與「熱毒壅滯」密切相關。痘瘡本為外感時邪(如天花病毒)所致,若患者體內素有積熱,或氣血運行不暢,熱毒不得透發,反鬱積於肌肉腠理,則易化生疔毒。此類疔毒與尋常疔瘡不同,其特異性在於伴隨痘疹而發,且病勢較急,反映體內毒邪壅盛。
臨床表現
- 外觀特徵:疔體紫黑,堅硬如釘,根部緊束,周圍皮膚多紅腫。
- 發病過程:常先於痘疹出現,或與痘疹同發,生長迅速,嚴重者可阻礙痘毒外透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高熱、煩躁、口渴、便秘等熱毒內熾之象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痘疔屬「實熱證」,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透疔,傳統方劑可選:
-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,清瀉三焦火毒。
-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,專解疔毒。
- 若痘疹透發不暢,可佐以升麻葛根湯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),助毒邪外透。
外治方面,可配合針刺放血或外敷清熱拔毒藥膏(如如意金黃散),以局部泄毒。
與其他痘疹變證的鑒別
- 痘毒陷伏:痘疹不發,反見內陷,多屬氣虛毒陷,與痘疔之熱毒外壅有別。
- 痘瘡潰爛:痘疹自然潰破後化膿,屬病程常態,而痘疔則為毒聚成疔,需專方化解。
痘疔作為痘疹重症之一,反映熱毒熾盛,治療需及時清解,以防毒邪內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疔毒不除,痘必不暢」,故臨證時須細察疔形色質,結合全身症狀,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