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臂陽

臂陽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手臂的外側部位,與「臂陰」(手臂內側)相對應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其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臂骨空在臂陽,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。」此處「踝」非指足踝,而是指橈骨莖突,即手腕外側的骨性突起,顯示古人對上肢解剖的精確觀察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臂陽區域與手三陽經密切相關:

  1. 手陽明大腸經:循行於前臂外側前緣,經橈側至虎口。
  2. 手少陽三焦經:沿前臂外側中線上行,過尺骨與橈骨之間。
  3. 手太陽小腸經:分佈於前臂外側後緣,貼近尺骨側。

此三陽經均屬六腑之絡,主氣血運行於體表,與衛氣防禦功能相聯。臂陽部若出現疼痛、麻木或寒熱異常,常反映經氣受阻,可能因外邪侵襲、氣滯血瘀或經筋損傷所致。

在針灸治療中,臂陽區域的穴位如 手三里(大腸經)、 外關(三焦經)、 養老(小腸經)等,多用於調理相應經脈的氣血失衡,或治療肩臂不遂、熱病及頭面疾患。此外,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手三陽經筋皆結於腕背,進一步說明臂陽與上肢運動功能的關聯。

古人論骨空(骨隙)時強調臂陽的「兩骨空之間」,可能指橈骨與尺骨間的縫隙,此處為氣血灌注之所,亦為針刺深淺的參考。此類描述體現中醫對局部與整體關聯的獨特認知,結合解剖與功能闡釋生理病理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