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袪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袪濕
袪濕為中醫治療濕邪之重要治法。濕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,纏綿難癒,且常兼夾其他外邪,如與風相合為風濕,與寒相結為寒濕,與暑熱交蒸則成濕熱。濕邪致病範圍廣泛,可侵犯三焦,其治法亦隨病位而異:
- 上焦袪濕:濕邪客於上焦,常見頭重如裹、胸悶、苔白膩等症,宜用芳香化濕法,如藿香、佩蘭等藥,宣暢氣機,輕揚透邪。
- 中焦袪濕:濕困脾胃,症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便溏,當以苦溫燥濕為主,如蒼朮、厚朴,佐以健脾運濕之品,如白朮、茯苓,以助脾胃升降之職。
- 下焦袪濕:濕濁下注,導致小便不利、下肢浮腫或帶下穢濁,治宜淡滲利濕,如澤瀉、薏苡仁,導濕邪從小便而出。
濕邪病理變化多端,久鬱可化熱而成濕熱,或傷陽氣轉為寒濕。臨證時需辨其寒熱虛實,譬如濕熱者選黃芩、滑石清熱利濕;寒濕者用乾薑、附子溫化寒濕。此外,脾為運化水濕之樞紐,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故袪濕常需配伍健脾之藥,標本兼顧。
中醫方劑中,平胃散治濕阻中焦,三仁湯宣暢三焦濕熱,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,均為袪濕經典配伍,體現了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