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釜底抽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釜底抽薪

「釜底抽薪」是中醫治療實熱證的一種重要治法,屬「寒下法」範疇,其核心思想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。此法的運用如同抽去燃燒中的柴薪以止沸,意在通過通瀉大便,直接清除體內熾盛的實熱,從而達到清熱存陰、調和臟腑的目的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在六淫致病中,火(熱)邪性烈亢奮,易耗傷津液,導致「陽盛則熱」的病理表現。若熱邪內結陽明腑實,常見高熱、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脈沉實等症。此時若單用清熱解毒藥,恐難以速效,需結合「釜底抽薪」法,選用苦寒瀉下藥(如大黃、芒硝)通導腸腑,使熱邪隨燥屎下行而出,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載「急下存陰」之旨。

臨床應用與經典方劑

此法代表性方劑為《傷寒論》之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,主治陽明腑實證。方中大黃瀉熱通便為君,芒硝軟堅潤燥為臣,佐以厚朴、枳實行氣破滯,共奏瀉下燥熱之效。此外,若熱結旁流(下利清水而腹硬痛),或熱極生風見神昏譫語者,亦可依證加減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的辨證思維。

與其他治法的區別

「釜底抽薪」與「揚湯止沸」(如清熱解毒)皆可治熱證,但前者針對有形之熱結,直攻其本;後者僅清無形之熱,治標為主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治火之法,…去其薪則火熄」,即喻此理。

延伸內涵

此治法不僅限於腸胃實熱,凡「上病下取」之症(如肺熱移於大腸),亦可透過通腑以肅降肺氣;另如眼科「暴風客熱」(急性結膜炎)若伴便秘,同樣可參酌此法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的整體觀。

「釜底抽薪」深刻反映中醫「給邪出路」的治療智慧,其峻下之力雖猛,然用之得當,可收「抽薪止沸,斬關奪門」之效,為攻邪派重要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