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滯通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導滯通腑是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治法,屬「瀉下法」之分支,專用於疏導腸腑積滯、暢通氣機,其核心在於通過藥物的下行之力,驅除停積於胃腸的實邪,恢復六腑「傳化物而不藏」的生理功能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六腑生理特性
    中醫認為六腑「以通為用」,尤其大腸主傳導糟粕,胃主受納腐熟。若飲食不節、外邪侵襲或氣機失調,導致宿食、燥屎、濕熱等實邪壅滯,便會引發腹脹、便秘、腹痛等症,此時需以「通腑導滯」為治則。
  2. 與「寒下法」的關聯
    導滯通腑常與「寒下法」交互應用。寒下法側重清瀉實熱(如承氣湯類),而導滯通腑更強調「消積導滯」,針對痰飲、食積、氣滯等無明顯熱象的實證,代表方劑如 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

臨床應用要點

  • 病機辨識:須區分積滯性質,如食積(噯腐吞酸)、濕滯(苔膩脘痞)、氣滯(脹痛走竄)或血瘀(刺痛固定)。
  • 代表性藥物
    • 消食導滯: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(保和丸)
    • 行氣通腑:枳實、厚朴、木香(小承氣湯加減)
    • 化痰逐水:甘遂、大戟(控涎丹)

經典方劑舉隅

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
組成:大黃、枳實、神麴、茯苓、黃芩、黃連、白朮、澤瀉。
功效:清熱化濕、消積導滯,主治濕熱食積交阻之脘腹痞滿、下痢後重。

此治法亦廣泛應用於現代「急腹症」(如腸梗阻初期)、代謝性疾病(如高血脂)的中醫調理,體現「通因通用」的治療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