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滯通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導滯通腑,即以疏導積滯為目標的瀉下法。參見「寒下」法之2.。
導滯通腑是指通過瀉下的方法,將體內的積滯排出體外,從而達到疏通腸道的目的。導滯通腑的方法有很多,常見的有大黃、芒硝、番瀉葉等。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,芒硝具有清熱通便的作用,番瀉葉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。
導滯通腑的適應症包括:
- 便秘:大便乾結、排便困難。
- 腹脹:腹部脹滿、不舒服。
- 腸炎:腸道炎症,腹痛、腹瀉。
- 痢疾:痢疾桿菌感染,腹痛、腹瀉、膿血便。
導滯通腑的禁忌症包括:
- 孕婦。
- 哺乳期婦女。
- 有出血傾向的患者。
-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。
- 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。
導滯通腑的注意事項包括:
- 用藥前要諮詢醫生,遵醫囑用藥。
- 不要自行加減藥量。
- 不要長期服用。
- 服藥期間要注意飲食,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 服藥期間要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
導滯通腑是一種瀉下的方法,可以將體內的積滯排出體外,從而達到疏通腸道的目的。但是,導滯通腑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項,在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