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滯通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導滯通腑是一種瀉下的方法,旨在疏導積滯。這個方法通過排出體內的積滯物,實現腸道通暢的目標。導滯通腑的方法有多種,其中常見的有大黃、芒硝和番瀉葉。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,芒硝則有清熱通便的功效,番瀉葉則能夠瀉下通便。

下面是導滯通腑的一些適應症和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項:

適應症:

  1. 便祕:主要表現為大便幹結和排便困難。
  2. 腹脹:腹部脹滿且不舒服。
  3. 腸炎:指腸道發生炎症,伴隨腹痛和腹瀉。
  4. 痢疾:指受到痢疾桿菌感染,出現腹痛、腹瀉和膿血便等症狀。

禁忌症:

  1. 孕婦:對孕婦使用導滯通腑的方法存在風險,所以懷孕期間應避免使用。
  2. 哺乳期婦女:哺乳期婦女的使用也存在風險,應禁止使用。
  3. 出血傾向患者:對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使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加劇出血情況,所以應禁忌使用。
  4.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:這類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較弱,使用導滯通腑有可能對心血管產生不良影響,所以應禁止使用。
  5. 肝腎功能不全患者: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導滯通腑方法可能會加重器官負擔,應禁止使用。

注意事項:

  1. 在使用導滯通腑之前,應該諮詢醫生並且按照醫生的指示使用藥物。
  2. 不要自行增減藥物的劑量。
  3. 不要長期使用導滯通腑的方法。
  4. 在使用藥物期間,應注意飲食,避免攝取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5. 在使用藥物期間,要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

總之,導滯通腑是一種瀉下的方法,能夠排出體內的積滯物,以達到疏通腸道的效果。但是,導滯通腑也有一些禁忌症和注意事項,使用前應諮詢醫生的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