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鹹寒增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鹹寒增液,是指使用鹹寒而有潤下作用的藥物,治療大腸燥結的便秘。

鹹寒增液的理論基礎是「寒能潤下」,即寒性藥物可以潤腸通便。大腸燥結的便秘,多由於大腸熱結,津液不足所致。使用鹹寒而有潤下作用的藥物,可以清熱潤腸,緩和大腸的緊張,使大腸的蠕動功能增強,從而緩解便秘。

鹹寒增液的代表方劑有雪羹湯。雪羹湯由荸薺、海蜇皮組成。荸薺味甘、性寒,有清熱潤腸、利水通便的作用。海蜇皮味咸、性寒,有清熱、化痰、潤腸的作用。二者合用,可以清熱潤腸、利水通便,適用於陰虛痰熱、大便燥結的便秘。

鹹寒增液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寒性藥物不可過量使用,否則會導致腹瀉
  2. 鹹寒增液的藥物多為寒涼性質,不宜長期服用,以免傷及脾胃。
  3. 鹹寒增液的藥物不宜與溫熱性質的藥物同用,以免抵消其療效。

鹹寒增液是中醫治療便秘的常用方法,但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,以免出現不良反應。

以下是《醫學入門》中關於鹹寒增液的記載:

「鹹寒增液,治大腸燥結,宜用荸薺、海蜇皮切碎同燉,內服,治陰虛痰熱,大便燥結。」

荸薺味甘、性寒,有清熱潤腸、利水通便的作用。海蜇皮味咸、性寒,有清熱、化痰、潤腸的作用。二者合用,可以清熱潤腸、利水通便,適用於陰虛痰熱、大便燥結的便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