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鹹寒增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鹹寒增液
「鹹寒增液」是中醫治療大腸燥結便秘的一種治法,主要運用性味鹹寒、具有潤下作用的藥物,以滋陰增液、軟堅潤燥,適用於陰虛內熱或痰熱互結所致的大便乾硬難行。此治法結合「鹹能軟堅」「寒能清熱」的特性,促進腸道津液恢復,使燥屎得下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大腸燥結多因陰液虧虛,腸道失潤,或痰熱內蘊,煎灼津液所致。鹹寒藥物既能清热化痰潤燥,又能軟堅散結通降,符合《內經》「燥者濡之」的治療原則。此類藥物多歸腎、大腸經,透過滋補腎陰(腎主二便)與直接潤腸,標本兼顧。

代表方藥與應用

  1. 雪羹湯

    • 組成:荸薺(馬蹄)、海蜇皮。
    • 功效:荸薺甘寒,清熱生津;海蜇鹹寒,化痰軟堅。二者配伍,適用於陰虛痰熱交阻之便秘,症見口乾舌燥、痰黏難咯、大便乾結如羊屎。
    • 機理:海蜇鹹潤降泄,能稀釋腸道燥屎;荸薺滋液兼清熱,共奏「增水行舟」之效。
  2. 其他鹹寒增液藥物

    • 玄參:鹹寒質潤,瀉火解毒的同時滋陰潤腸,常用於熱病傷陰之便秘。
    • 牡蠣:鹹澀微寒,既可軟堅散結,又能益陰潛陽,適合兼見肝陽上亢者。
    • 芒硝:雖屬鹹苦寒,但配合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可峻下燥結,適用於實熱燥屎內結。

辨證要點

此治法須針對「燥熱傷津」或「陰虛液涸」之證:

  • 舌脈特徵:舌紅少津、苔黃燥或剝脫,脈細數或弦數。
  • 兼症:可能伴隨口乾咽燥、心煩失眠、小便短赤等陰虛內熱表現,或痰稠胸悶等痰熱徵象。

與其他潤下法的區別

  • 甘潤法(如當歸、火麻仁):側重養血潤腸,適用於血虛便秘。
  • 苦寒攻下法(如大黃、厚朴):針對實熱積滯,非津虧所致者。
    「鹹寒增液」則專注於陰虛燥結,以「鹹寒」為核心,兼具清潤與通降之力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精神,透過藥物性味與病機的精准對應,達到通便不傷正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