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增液瀉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增液瀉下
增液瀉下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「攻補兼施」範疇,主要用於治療「熱結陰虧」所致之大便秘結。此類證候因熱邪內熾,耗傷津液,致使腸道失潤,燥屎內結,然患者正氣未至大虛,尚堪攻下,故以「增液」與「瀉下」並行,既可滋陰生津,又能通腑泄熱,標本同治。
核心機理
- 熱結津傷:陽明溫病或內傷熱證,熱邪深入腸道,灼耗陰津,形成燥屎內結,表現為大便乾硬難下、腹滿痛、口乾舌燥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等。
- 津虧致秘:津液不足,腸道失於濡潤,傳導失司,屬「虛中夾實」之證,單純瀉下恐更傷陰,單純滋潤則難開結,故需潤下結合。
代表方劑:增液承氣湯
組成:
- 元參(玄參):甘寒質潤,養陰清熱,瀉火解毒,為「增液」之主藥。
- 連心麥冬:甘微寒,滋陰潤燥,生津除煩,助玄參補充津液。
- 生地黃:涼血養陰,清熱生津,強化滋潤腸道之力。
- 大黃:苦寒瀉下,攻積導滯,爲「寒下」要藥,通腑泄熱。
- 芒硝:鹹寒軟堅,助大黃蕩滌燥屎,開結通便。
配伍精要:
- 玄參、麥冬、生地合力「增水行舟」,滋陰以潤腸。
- 大黃、芒硝「瀉熱通便」,攻逐熱結。二者相須為用,尤擅軟堅瀉下。
- 全方滋而不膩,下不傷正,契合「熱結陰虧」之病機。
臨牀應用
- 適應證:溫病中期、陽明腑實兼陰液虧損;或雜病中因熱盛傷津之便秘,症見身熱、腹硬滿痛、口燥咽乾、唇裂苔焦等。
- 辨證要點:必見「燥屎內結」與「津傷」並存,若純屬虛寒便秘或氣虛推動無力者,非本方所宜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存陰退熱」之思想,通過滋養與通下並舉,調和陰陽,恢復腸腑通降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