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寒下

寒下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「下法」範疇,指運用性味寒涼且具瀉下功效的藥物,攻逐體內實熱積滯,如燥屎內結、濕熱積滯、水飲停聚等裡實熱證。其作用機理在於藉寒藥清熱、瀉藥通下,使邪從二便而出,達到「泄熱導滯」之效。

臨牀應用與方藥舉隅

  1. 熱結陽明腑實
    症見大便燥結、腹滿硬痛,伴面赤、頭痛、目赤(火眼)、苔黃厚膩、脈滑數或沉實。此因陽明熱盛,燥屎內結,腑氣不通所致,治宜峻下熱結,代表方為 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。大黃苦寒瀉熱通便,芒硝鹹寒軟堅潤燥,佐厚朴、枳實破氣除滿,四藥共奏「釜底抽薪」之效,直折火勢。
  2. 濕熱積滯證
    常見於飲食積滯或濕熱痢疾,症見脘腹脹悶、下痢赤白或泄瀉臭穢、裏急後重,或便秘溲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沉實。此屬濕熱壅滯腸道,氣機壅塞,宜 行氣導滯、清熱通下,方如 木香檳榔丸(木香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、莪朮、黃連、大黃等),以黃連清熱燥濕,大黃瀉下通腑,木香、檳榔調氣破滯。
  3. 水飲壅盛證
    若水溼停聚,見遍身浮腫(始於眼瞼)、胸脅積水(懸飲)、或腹水癥塊(如肝硬化腹水),且體質尚實、脈沉實有力者,可予 逐水法,代表方為 十棗湯(甘遂、芫花、大戟、大棗)。甘遂、芫花、大戟峻逐水飲,佐大棗護胃緩峻,適用於「形氣俱實」之水腫。然此類方劑藥力迅猛,須嚴格辨證。

配伍要點

寒下法雖主攻邪,但需顧護正氣。若遇體弱而需瀉下者,可佐以補益之品,如 黃龍湯(大承氣湯加人參、當歸、甘草),以瀉熱通便兼補氣血,標本兼治。

寒下法體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與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思想,凡實熱、積滯、水飲等邪實內結之證,皆可權衡用之,然須精準把握邪正盛衰,方不致誤伐無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