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瘡脫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瘡脫痂
痘瘡脫痂為痘症病程之重要階段,屬「收靨」後期表現。當痘瘡膿漿收斂,結痂乾燥,自然脫落,即標誌邪毒外透、氣血漸復。然脫痂後皮膚狀態,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與餘毒清濁,為中醫辨證之關鍵。
脫痂之生理與病態
-
順證表現
- 痂皮乾燥緊貼,脫落後瘢痕平軟,色澤紅活,漸轉淡褐,此乃氣血調和、毒盡肌生之象。《幼科全書》謂:「根瘢平正,紅活者吉」,提示正勝邪退,預後良好。
-
逆證表現
- 瘢痕異常:若痂脫後瘢痕凸起如蟹睛,或凹陷如坑窪,色現紫黑或蒼白,多因熱毒壅滯、氣血瘀阻,或脾虛失運、肌膚失養所致。《瘍科活人書》指出:「瘀血凝結,色敗形枯」,屬邪毒未盡或正氣虧虛之兆。
- 痂遲不脫:痂皮黏膩難落,兼見神疲昏睡,多責之脾胃氣虛,無力托毒外達,或津液虧耗,痂燥黏肌。此與《醫宗金鑑》「痂遲因氣弱」之論相符,需辨氣虛或陰傷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氣血關係:痘瘡結痂、脫落,賴氣血充盈以化毒生肌。若氣虛血弱,則痂枯難脫;血熱瘀滯,則瘢痕紫暗。
- 臟腑影響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肌肉。脾虛則痂黏不脫;肺主皮毛,肺熱未清則瘢痕色赤;肝藏血失調,可致瘢痕瘀硬。
古籍補充
《痘疹心法》提及:「痂落如麩,內毒盡泄;痂黏似漆,裡熱未清。」強調脫痂狀態與內在毒邪消長相關。另有《痘科類編》載:「痂後瘢紫,血分餘火;瘢白無華,元陽不足。」進一步區分瘢痕色澤對應之病機。
綜此,痘瘡脫痂不僅為外症轉歸之標誌,更為內在臟腑氣血狀態之外現,須結合整體脈證細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