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瀉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瀉心

瀉心是中醫治療原則之一,主要針對胃火或心火亢盛所導致的實熱證候。從臟腑五行關係來看,心屬火,胃屬土,「火生土」,故心為胃之母,胃為心之子。當心火過盛時,可透過瀉胃火(子臟)以達間接瀉心火之效,此即「實則瀉其子」的臨床應用。

瀉心的主要證候與治法

  1. 胃火亢盛

    • 症狀表現:牙齦腫痛、口臭、胃脘嘈雜、大便秘結、舌紅苔黃厚、脈數。
    • 核心病機:胃火上炎或胃熱內蘊,灼傷津液,影響氣機升降。
    • 代表方劑瀉心湯(大黃、黃芩、黃連)。方中大黃瀉熱通腑,黃芩清上焦熱,黃連瀉心胃之火,三藥合用,共奏清熱瀉火之效。
  2. 心火亢盛迫血妄行

    • 症狀表現:鼻衄(流鼻血)、目赤腫痛、口舌生瘡、小便赤澀、大便秘結、舌苔黃、脈數。
    • 核心病機:心火熾盛,循經上擾,或迫血妄行。
    • 治法延伸:瀉心湯不僅能清胃火,亦能透過瀉胃(子臟)以間接降心火,體現「母子同治」的思維。若心火極盛,可加梔子、連翹等增強清心瀉火之效。

瀉心法的理論基礎

瀉心法的運用密切關聯於中醫五行學說中的「母子關係」及「瀉實」原則。心火過盛時,直接清心火雖為常法,但若兼見胃熱熾盛,則可透過瀉胃火實現間接調節。此法亦符合《內經》「實則瀉其子」的治療策略,展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整體調節」的特色。

相關名方與加減

  • 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原文主治「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」,後世擴展用於心胃火盛之實熱證。
  •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若心火下移小腸,見小便赤痛,可配合運用,以清心利尿。
  • 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:適用於三焦熱盛,較瀉心湯更側重解毒,適合火毒熾盛者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運用瀉心法需嚴格辨別虛實:

  • 實證:必見舌紅苔黃、脈數有力、症狀劇烈(如暴發性出血、劇痛)。
  • 虛證:若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則屬陰虛火旺,不宜單純瀉火,需滋陰降火(如黃連阿膠湯)。

瀉心法體現中醫「以瀉為補」的辯證思維,透過清除實邪,恢復臟腑平衡,臨床應用時需結合具體證候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