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瘡失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瘡失音
痘瘡失音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痘瘡(如天花、水痘等痘疹類疾病)引發咽喉腫痛、乾澀,甚則聲音嘶啞或完全失聲之症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因小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易受外邪侵襲,且痘瘡邪毒熾盛時,易上攻咽喉,導致聲門不利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痘瘡邪毒內蘊,循經上犯,侵襲肺系,結聚咽喉所致。肺主氣,司呼吸,開竅於喉,痘毒熾盛時,灼傷肺陰,耗損津液,致使咽喉失養,腫痛乾澀;若毒邪壅滯聲門,則氣道受阻,聲音不出。此外,若患兒素體陰虛,或痘瘡病程中過用辛溫發散之藥,亦可能加重陰液耗傷,使咽喉失潤,症狀加劇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痘瘡典型症狀(如發熱、皮膚皰疹等)外,可見咽喉紅腫疼痛、吞嚥困難、口乾舌燥,聲音嘶啞甚則完全失聲,或伴有咳嗽、痰黏難咯等肺系症狀。舌質多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象浮數或滑數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咽開音為主,兼顧養陰潤燥。
- 主方:可選用粘子解毒湯(《痘疹心法》加減),方中牛蒡子(粘子)、玄參、桔梗、甘草等清熱解毒、宣肺利咽;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增強清熱之力;若陰傷明顯,可加麥冬、生地滋陰潤燥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痰熱壅盛,喉間痰鳴,可加瓜蔞、浙貝母化痰散結。
- 若氣陰兩虛,聲低氣短,可加沙參、玉竹益氣養陰。
- 若痘毒深重,兼見高熱煩躁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加減以瀉火解毒。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痘瘡失音不僅與肺相關,亦涉及胃熱上沖或脾虛濕蘊等病機。如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痘毒攻喉,急宜清降,遲則氣閉難救。」故臨證需辨明虛實,實證以瀉火解毒為主,虛證則需滋養肺腎之陰。此外,針灸療法可配合使用,如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以瀉熱開竅。
古籍參考
本病與「痘瘡喉痺」「痘瘡咽痛」等證相關,可參閱《痘疹心法》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等,進一步探討痘瘡變證的辨治規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