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逆流挽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逆流挽舟法

逆流挽舟為中醫治療痢疾的一種特殊治法,主要針對痢疾初起兼有表證者。其理論基礎源自「邪從表陷裏」之病機,透過解表透邪,使內陷之邪氣由裏出表,猶如逆水行舟,挽邪上行外透,故稱「逆流挽舟」。

病因病機

痢疾多因外感濕熱、疫毒或寒濕之邪,內傷飲食,邪氣滯於腸道,導致氣血壅滯、傳導失司。若病邪初犯,表證未解即內陷腸腑,則見痢下膿血兼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身痛等表證。此時邪氣尚在半表半裏,治當解表透邪,兼以調氣化濕。

代表方劑:人參敗毒散

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為人參敗毒散,組成如下:

  • 羌活、獨活:辛溫解表,祛風除濕,通絡止痛。
  • 柴胡、前胡:疏風透邪,宣肺解表,調和表裏。
  • 川芎:活血行氣,助邪外透。
  • 枳殼、桔梗:一降一升,調暢氣機,開提肺氣以助解表。
  • 茯苓:健脾滲濕,防止濕邪內停。
  • 人參:扶助正氣,托邪外出,防邪深陷。
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益氣和中。

此方以辛溫香燥之品為主,適合外感風寒濕邪兼痢疾初起者,能疏散表邪、升提陷裏之濕濁,使邪從表解。

臨床應用與演變

  1. 表裏同病:若痢疾兼見明顯惡寒無汗、苔白膩,屬風寒濕邪內陷,可予人參敗毒散原方。
  2. 濕熱痢疾:若痢疾以濕熱為主(如赤白黏凍、肛門灼熱),則需配合黃芩、黃連等清熱燥濕藥,或與葛根芩連湯加減合用,以免辛溫助熱。
  3. 虛人外感:若患者氣虛明顯,人參可加強扶正托邪之力;若表證不顯,則去羌活、獨活,加重調氣化濕之品,如木香、檳榔等。

理論延伸

逆流挽舟法體現中醫「逆勢治痢」的思路,強調表裏分消、提邪外透。後世醫家如喻嘉言在《醫門法律》中進一步闡述此法的適用範圍,並指出若誤用苦寒攻下,恐致表邪內陷,加重病情。

此治法雖名為「挽舟」,實則涵蓋了解表、化濕、調氣、扶正等多重作用,須根據證候靈活加減,以達「邪去正安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