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透風於熱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透風於熱外

出處
此術語首見於清代葉天士《溫熱論》,為溫病治療中的重要法則,專門針對「風溫病」這類外感熱病而設。葉氏提出此法的核心在於處理風邪與裡熱並存的複雜病機,強調分階段調治,以達邪出表、熱勢得控之效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風溫病多因風熱之邪外襲,或素體陽盛,外邪入裡化熱而成。其證候表現為:

  • 表證:發熱、微惡風寒、頭痛、咳嗽、咽喉腫痛、舌邊尖紅、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數。
  • 裡熱證:口渴、心煩、尿赤、痰黃黏稠,甚則高熱汗出、氣喘鼻煽。

此時病邪處於「衛氣同病」階段,風邪鬱於肺衛,熱邪已初犯氣分,形成表裡俱熱之勢。若單純清裡熱,恐致表邪內陷;若只解表,又易助長裡熱。故葉氏提出「透風於熱外」,先透散風邪,孤立熱勢,再清解裡熱。

治法解析

  1. 透風:選用辛涼輕透之品,如薄荷、牛蒡子、桑葉、菊花、桔梗等,輕清宣散,使風邪從表而解。此類藥物性涼質輕,既能疏風,又不助熱,符合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的原則。
  2. 清熱:待表邪透散,熱勢孤立後,再以石膏、知母、黃芩、連翹等清氣分熱;若兼痰熱,可加瓜蔞、浙貝母。後世溫病學家(如吳鞠通)發展為「表裡雙解」,例如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,解表清裡同步進行。

理論依據
此法體現中醫「分消走泄」的治療策略,透過透表使邪有出路,避免熱邪壅滯。葉天士在《溫熱論》中提到:「在衛汗之可也,到氣才可清氣」,揭示溫病不同階段的用藥層次。風邪屬陽邪,其性開泄,透散風邪後,裡熱失去「依附」,再予清泄,更能事半功倍。

與相關治法的區別

  • 與「解表清裡並用」之差異:葉氏原意強調「先透後清」,後世因臨床急證多表裡同病,逐漸演變為解表藥與清熱藥並投(如麻杏甘石湯)。
  • 與「滋陰透表」之別:若溫病後期陰傷餘熱未清,需用青蒿鱉甲湯類養陰透邪,而「透風於熱外」專指病初表裡同病屬實熱者。

臨床應用
適用於現代醫學中屬風熱型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氣管炎、肺炎早期等病症。具體用藥需根據邪熱偏重調整:

  • 風偏重:加蟬蛻、僵蚕增強疏風透表。
  • 熱偏重:早佐淡竹葉、蘆根清透裡熱,防熱邪深傳。

此治法不僅展現葉氏「透邪外達」的溫病理念,更反映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辨證思維,對後世溫病學派的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