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」是中醫治療學中的重要法則,源自《難經·六十九難》。此理論以五行學說為基礎,將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與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相配,並依照五行相生的母子關係,制定補瀉原則,用於指導臨床辨證施治。
五行與五臟的母子關係
五行相生順序為: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。對應到五臟:
- 肝(木)生心(火)→ 肝為母,心為子
- 心(火)生脾(土)→ 心為母,脾為子
- 脾(土)生肺(金)→ 脾為母,肺為子
- 肺(金)生腎(水)→ 肺為母,腎為子
- 腎(水)生肝(木)→ 腎為母,肝為子
虛則補其母
當某一臟腑出現虛證時,通過補益其母臟來間接補養子臟。此法的理論依據在於「母氣充盛,則子氣得養」。
臨床舉例
-
肝陰虛證
- 病機:肝木虛弱,多因腎水(母臟)不足,無法涵養肝木所致。
- 症狀:虛火擾動,如失眠煩躁、頭面烘熱、脈弦細數而無力。
- 治法:滋補腎水以涵養肝木,方用六味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)。
- 針灸:取肝經合穴「曲泉」(屬水,水應腎),施以補法,引腎水以養肝木。
-
肺氣虛證
- 病機:肺金虧虛,可因脾土(母臟)虛弱,土不生金。
- 症狀:氣短乏力、咳喘自汗。
- 治法:補脾益氣以生肺金,方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。
- 針灸:取肺經母穴「太淵」(屬土,土應脾),施以補法。
實則瀉其子
當某一臟腑出現實證時,通過瀉其子臟來間接疏泄母臟的邪氣。此法的理論依據在於「子氣得泄,則母實可減」。
臨床舉例
-
肝實火證
- 病機:肝木過亢,火氣上炎,可瀉心火(子臟)以平肝木。
- 症狀:頭痛眩暈、面紅目赤、脅肋灼痛、脈弦數。
- 治法:瀉心火以折肝勢,方用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甘草梢)或黃連解毒湯。
- 針灸:取肝經滎穴「行間」(屬火,火應心),施以瀉法。
-
心火熾盛證
- 病機:心火過旺,可瀉其子臟脾土(如清胃火)以泄心火。
- 症狀:口舌生瘡、煩渴便秘。
- 治法:通瀉胃腑,方用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)。
- 針灸:取心經子穴「神門」(屬土,土應脾),施以瀉法。
理論依據與延伸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與「治病求本」的思想,不僅運用於內科,亦見於針灸選穴。例如:
- 補母法對應「虛則補其母經」的取穴原則,如肺虛補脾經太白穴。
- 瀉子法對應「實則瀉其子經」的取穴原則,如肝實瀉心經少府穴。
此外,《難經》進一步將五腧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的五行屬性與補瀉結合,強化母子補瀉的操作系統性,為後世子母補瀉針法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