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瘡身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瘡身癢(中醫證候)
定義與病機
痘瘡身癢為中醫兒科常見證候,指痘疹病程中出現全身皮膚瘙癢之症狀。《幼科全書》記載:「凡痘初出之時,遍身作癢,抓捏不寧,此系邪火停於肌膚皮肉之間,不能即出,故作癢也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邪熱鬱滯肌表,營衛失調所致。根據病程階段不同,可細分為三期病機變化:
- 初出期作癢:邪氣欲透未透,熱毒鬱於肌腠之間,因腠理閉密,邪無出路,故發為瘙癢。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謂「鬱熱在表」之變證。
- 灌漿期作癢:多因氣血虧虛,托毒無力,正氣不足則癢自內生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漿清癢塌非吉兆,氣弱血虛毒未消」,指出此期作癢多屬虛證。
- 收靨期作癢:乃膿成毒化之佳兆,屬營衛和暢之生理反應,與《內經》「癢為泄風」之論相符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1. 邪鬱肌表證
- 主證:痘疹初現,疹色紅赤,瘙癢劇烈,伴發熱惡寒,舌紅苔薄黃
- 病機:風熱毒邪鬱遏肌表,腠理閉塞
- 治法:疏風透表,清熱解毒
- 方藥:升麻葛根湯加減
- 升麻(升陽透表)
- 葛根(解肌退熱)
- 芍藥(和營斂陰)
- 甘草(調和諸藥)
- 可酌加蟬蛻、薄荷增強疏風止癢之效
2. 氣血兩虛證
- 主證:灌漿期痘色淡白,平塌不起,漿液清稀,瘙癢時作,伴面色萎黃、食少便溏
- 病機:脾肺氣虛,營血不足,托毒無力
- 治法:益氣健脾,補血托毒
- 方藥:十全大補湯化裁
- 人參、白朮、茯苓(健脾益氣)
- 當歸、川芎、熟地(養血和營)
- 黃耆(益氣托毒)
- 肉桂(溫陽通脈)
- 可加白鮮皮、地膚子以標本兼治
3. 毒化營和證
- 主證:收靨期膿皰乾涸,微癢不劇,無全身不適
- 病機:邪毒已化,營衛調和
- 處理:此為向愈之徵,一般無需藥治,可予銀花、甘草煎湯外洗以潔膚止癢
古籍論述補充
《痘疹心法》指出:「痘瘡作癢,須分虛實。實者熱毒壅盛,虛者氣血不足。」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進一步闡明:「初熱而癢者,邪氣外達也;灌漿而癢者,氣血內虧也;結痂而癢者,新肉生也。」歷代醫家強調需根據病程階段與兼症細辨病機。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特別指出:「凡痘瘡癢者,最忌搔抓,抓破則毒氣散漫,多致潰爛。」雖本文不涉注意事項,但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對該證候的重視程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