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攻裏不遠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攻裏不遠寒」釋義
「攻裏不遠寒」一語出自《素問.六元正紀大論》,闡述中醫攻下法治療裏實證時,對寒性藥物的運用原則。其中「遠」字意為「避忌」,全句意指:治療內結實熱之證,當以寒下藥物攻逐裏實,此時不必忌憚寒藥之性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大法,尤適用於陽明腑實、燥屎內結等熱結裏實之候。
核心內涵與運用
- 熱結裏實為本
此類證候多因外邪入裏化熱,或五志過極、飲食不節致腸腑壅滯,表現為腹滿硬痛、大便燥結、潮熱譫語、舌苔焦黃起刺等。此時非大黃、芒硝等苦寒瀉下之品不能蕩滌積熱,故「不遠寒」強調寒藥在此情境下的必要性。 - 寒下法的配伍精要
經典方劑如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,以大黃為君藥,取其「瀉熱通便」之效,佐以芒硝軟堅潤燥,厚朴、枳實行氣破滯,共奏「峻下熱結」之功。此類配伍體現「寒下法」以寒藥為主導,針對實熱病理之本。 - 特殊情境的變通運用
對於寒實內結(如寒秘),雖亦見大便不通,然病因在寒,若單純用寒下藥反傷陽氣。此時需以「溫下法」變通,如《金匱要略》大黃附子湯,以大黃配伍附子、細辛,附子辛熱溫裏散寒,細辛通陽散結,大黃瀉下通便,寒熱並用而側重溫散,屬「攻裏不遠寒」的延伸應用。
理論與實踐的連結
「攻裏不遠寒」反映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裏實當攻,然需明辨寒熱屬性:熱結者直用寒下,寒結者則溫通佐下。此原則亦見於《傷寒論》對三承氣湯的辨證區分,以及後世對溫脾湯(大黃、附子、乾薑、人參)等方劑的開發,顯示中醫用藥之靈活性。
名詞延伸對照
- 寒下:專指以寒性瀉下藥治療熱結裏實之法,與「溫下」相對。
- 溫下:針對寒實內結,結合溫裏藥與瀉下藥的治法,屬「攻裏不遠寒」的特殊形式。
此理論不僅指導臨床用藥,更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