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
此語出自《靈樞.營衛生會篇》,為中醫理論中闡述氣血津液關係的重要原則。「奪」在此意指耗損或喪失。《內經》強調「血汗同源」,即血液與汗液皆由水穀精微所化生,並藉由人體的氣化作用轉化而成,故二者在生理與病理上密切相關。
理論基礎
- 血汗同源:
中醫認為,血與汗皆屬陰液,其生成均依賴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。血液由營氣化生,而汗液則是津液透過陽氣蒸騰,由腠理外泄而成。《素問.陰陽別論》曰: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說明汗出需陽氣鼓舞津液外達。血與汗不僅同源,更互相影響——過度出汗可耗傷營血,而失血者亦可能因津虧而無汗。 - 氣血津液的互化關係:
津血同源,津液能滲入脈中化血(《靈樞.癰疽》:「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」),而血液亦能化生津液滋潤周身。若大量失血,脈中津液不足,汗液生成乏源;反之,過汗則津液外泄,影響血液充盈。此與現代醫學中「脱水性休克」或「低血容量狀態」的機理雖表述不同,然其核心思想有相通之處。
臨床意義
此原則直指治療禁忌:
- 奪血禁汗:
若患者已因吐血、便血、崩漏或外傷失血,必致陰血虧虛。此時若誤用辛溫發汗(如麻黃湯、桂枝湯),強行迫津外泄,會進一步耗傷陰血,甚至導致「陰陽離決」之危候。《傷寒論》中「衄家不可汗」「亡血家不可發汗」等條文,即對此類情況的具體警示。 - 奪汗禁血:
對於大汗、久汗或熱病傷津者,應避免放血或破血療法。因汗出過多已傷及津液,若再以針刺、砭石等法去血,恐加重津血兩虛,導致筋脈失養而生痙厥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:「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」
病理延伸
此理論亦反映中醫對「陰陽平衡」的深刻認知:
- 奪血無汗:
血屬陰,失血者陰虛內熱,本易生虛火。若強發其汗,非但汗源不足,更可能因陽氣隨汗外越,引發「陰不斂陽」之煩躁、昏冒等症。 - 奪汗無血:
汗為心液,過汗首傷心陽,繼而影響血液運行。心主血脈,氣隨津脫,可致氣血兩燔或脈澀不行,此即《溫病條辨》「汗多脈散大,喘渴欲脫者」之危象。
此類辨證思路,充分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治病求本」的原則,亦為後世溫病學派「存津液」治法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