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其下者引而竭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其下者引而竭之」探析

詞源與理論基礎
此語出自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,為中醫治療學中「因勢利導」原則的具體體現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順應病邪所在之位,透過人體自然通道驅除病邪。所謂「下者」,指病邪盤踞於人體下部(如腸腑、膀胱、下焦);「引而竭之」即透過通利二便之法,引導邪氣從下竅排出,使邪有出路而病勢得緩。

中醫病理機轉

  1. 病位與病機

    • 下焦濕熱:濕熱之邪蘊結膀胱,可見小便澀痛、淋濁(如現代醫學之泌尿道感染)。
    • 腸腑實積:燥屎內結或食滯下焦,導致腹滿痛、便秘(如陽明腑實證)。
    • 水飲停聚:水濕內停於下,見下肢浮腫、腹水(如陰水證)。
  2. 治療原理
    根據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的生理特性,下焦病邪當從二便疏泄。此法避免強行攻伐,轉而順應臟腑升降之機,猶如「開渠導流」,使邪去而正不傷。

臨床應用與具體治法

  1. 通導大便(下法)

    • 峻下:適用於熱結重證,如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)瀉熱通腑。
    • 潤下:針對陰虛腸燥,如麻子仁丸以潤腸通便。
    • 攻逐水飲:如十棗湯治胸腹積水,從大便逐水。
  2. 利小便(利濕法)

    • 清熱利濕:八正散治膀胱濕熱,利尿通淋。
    • 溫陽利水:真武湯溫腎化氣,消陰翳水腫。
    • 淡滲分利:五苓散通調三焦,使水濕從小便出。

與其他治則的辨證關係

  • 與「因其重而減之」區別:後者針對質地沉重之下墜病勢(如脫肛),需升提固攝;「引而竭之」則專注於邪氣的向下外排。
  • 與「開鬼門」對舉:同屬給邪出路,但「開鬼門」(發汗)適用於表邪,本法則針對裏證。

經典案例佐證
《傷寒論》少陽陽明合病用大柴胡湯,既和解少陽,又大黃導下腸腑積滯;《金匱要略》治痰飲「當以溫藥和之」,結合茯苓、澤瀉利水,均體現「引邪下行」之妙用。

歷代醫家註解
張介賓《類經》釋:「邪在裏者下之,在下者竭之。」強調邪有淺深,治分上下;吳鞠通更於《溫病條辨》擴展其用,創宣清導濁湯治濕熱膠結下焦,深化「引竭」之法的層次。

此治法不僅展現中醫「就近祛邪」的智慧,更需臨證時精辨病位、病性,方能用之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