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者收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散者收之
「散者收之」一詞源自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,為中醫治療原則之一,屬「治病求本」之具體體現。所謂「散」,指氣血津液或臟腑功能失於固攝而外逸耗散之病機;「收之」,則是針對此類病證,採用具收斂固澀作用之治法,使耗散之氣得以斂藏,浮越之陽復歸其位。此理論深植於中醫陰陽五行學說,尤其與「金性收斂」及「腎主封藏」之生理特性密切相關。
病機與治法之對應關係
- 心神浮越,心氣不固
《靈樞》云:「心藏神」,若思慮過度或久病耗傷,致心血虧虛,神失所養,則見心悸怔忡、虛煩不寐,甚則驚恐不安。此為「心氣散而不收」,當以酸棗仁、龍骨、牡蠣等藥物組成「養血安神」之劑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酸棗仁湯,既補心血以充其體,又借礦物藥沉降之性收攝浮越之神魂。 - 肺氣虛散,衛外失固
肺主皮毛,司衛氣之宣發。若久咳傷肺或素體氣虛,致肺氣耗散,腠理不密,則見咳喘無力、自汗惡風,甚則晝夜汗出不止。此際當以「斂肺固表」為法,如《醫方集解》之牡蠣散,以麻黃根、浮小麥收斂止汗,配伍黃耆益氣實衛,標本兼顧。若兼見乾咳少痰,可佐五味子、烏梅等酸收之品,遵「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」(《素問.臟氣法時論》)之旨。 - 腎失封藏,精關不固
腎為「封藏之本」,若房勞過度或先天稟賦不足,致腎氣虧虛,下元不固,則見遺精滑泄、夜尿頻多或帶下清稀。此證需分陰陽:偏腎陽虛者,以右歸丸合金鎖固精丸溫陽澀精;偏腎陰虛者,用六味地黃丸加芡實、蓮鬚,既滋真陰又固精關。明代張景岳更提出「治遺滑者,當治心脾腎之本」,強調固澀需與補益相結合。
藥物與方劑運用特點
收澀法之用藥,首重「酸收」與「澀斂」之性:
- 五味子:五味俱全而酸味獨盛,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其「主益氣,咳逆上氣」,既能斂肺止咳,又可固腎止遺,一藥雙效。
- 山茱萸:味酸微溫,張錫純稱其「善補肝腎,性兼收澀」,於大劑補益藥中佐之,可防精氣外泄。
- 赤石脂:質重下行,專治下焦滑脫不止,《傷寒論》桃花湯以此配伍乾薑治虛寒下利,展現「澀以固脫」之妙。
然須注意「收不戀邪」之戒,如《溫病條辨》指出:「濁濕久留,下注於肛,氣不統攝者,可用收澀,然必審其無實邪方可。」故臨證若見濕熱下注之帶下或痢疾初起,當忌純用收澀,以免閉門留寇。
理論延伸與應用
「散者收之」不僅限於有形物質的外泄,亦包含無形之氣的耗散:
- 元氣虛脫:症見大汗淋漓、脈微欲絕,需急用獨參湯益氣固脫,或參附龍牡湯回陽斂汗,此為「收氣」之峻劑。
- 虛陽浮越:陰盛格陽所致面赤如妝、躁擾不寧,當以通脈四逆湯加童便反佐,引火歸元,亦屬廣義之「收法」。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,如李東垣創「升陽益胃湯」,於補氣藥中佐以防風、羌活升散,反收「散中寓收」之效;而葉天士治久痢傷陰,於養陰藥中少佐石榴皮澀腸,亦體現「收散並行」之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