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火之原。以消陰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」中醫名詞詳解

「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」一語出自唐代醫家王冰對《內經》中「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」的注釋,後世簡稱為「益火消陰」或「扶陽退陰」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透過溫補命門真火(腎陽)的方法,消散體內陰寒之邪,臨床多用於治療因腎陽虛衰所致的陰寒內盛證候。

理論基礎

此治法源自中醫「陰陽學說」與「命門學說」。腎陽(命門之火)為人身陽氣之根本,具有溫煦、推動、氣化等作用。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則陰寒內生,表現為虛寒之象。此時若單純以溫熱藥散寒而未補益腎陽,則難以根治,故需從「火之原」(即腎陽)著手,方能徹底消除陰寒。

辨證要點

此證屬「真寒假熱」或「陽虛陰盛」,其特徵為:

  1. 主症:畏寒肢冷(尤以下半身明顯)、腰膝痠軟、精神萎靡、面色蒼白或晦暗。
  2. 兼症:陽痿滑精、夜尿頻多、水腫(陰水)、久瀉不止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沉遲無力。
  3. 辨證關鍵:雖見寒象,但以溫散寒邪無效,反見病情加重,提示病本在於腎陽虛衰。

代表方劑:八味地黃丸(腎氣丸)

八味地黃丸為「益火消陰」之經典方,由六味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)加附子、肉桂組成:

  • 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:滋補腎陰,寓「陰中求陽」之旨。
  • 附子、肉桂:溫補命門之火,直消陰翳。
  • 茯苓、澤瀉、丹皮:瀉濁利濕,防滋膩礙陽。

此方體現「少火生氣」之理,通過溫補腎陽以恢復氣化功能,使陰寒自散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腎陽虛寒證:如慢性腎炎、性功能障礙、老年頻尿等,屬腎陽不足者。
  2. 陰寒內生之雜病:如五更泄(四神丸即由此方化裁)、痰飲停聚(苓桂術甘湯合用)、寒痹疼痛(配伍獨活、桑寄生)。

與其他治法區別

  • 單純散寒法:如用乾薑、吳茱萸等,適用於外寒或脾胃寒盛,非腎陽虛本源。
  • 補益腎氣法:如右歸丸,側重溫陽填精,用於腎陽虛兼精血虧甚者。

此治法深刻反映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思想,強調透過溫補命門之火,從根本解決陰寒內聚之病理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