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為唐代醫家王冰註解《素問・至真要大論》中「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」所提出的治療法則,後世簡稱為「壯水制陽」、「滋水制火」或「滋陰涵陽」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通過滋補腎陰、充益津液,以制約因陰虛而導致的虛火亢盛病機。

理論基礎

此說法根植於中醫陰陽互根理論與五行生剋關係。腎屬水,主藏真陰,為人身陰液之本源。當腎陰虧虛時,水不濟火,則陽失潛藏,虛陽浮越而呈現「虛火上炎」之證。此時若誤用苦寒直折實火之品,非但不能平息虛熱,反會進一步耗傷陰液,使陽無所依附而亢逆更甚。王冰提出「取之陰」,即強調必須從滋養陰精著手,使陰血充足則陽氣自斂。

臨床表現

典型證候包含:

  • 頭面五官:眩暈耳鳴、咽乾口燥、顴紅目赤
  • 軀體症狀:腰膝酸軟、五心煩熱、骨蒸潮熱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少苔,脈細數無力 此類熱象乃「陰虛內熱」所致,與實火證之面赤、口苦、脈洪大有力有本質區別。

治療應用

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組方深合此理:

  • 三補結構:熟地黃滋腎填精為君,山茱萸養肝澀精,山藥補脾固腎,共奏滋陰之功
  • 三瀉結構:澤瀉泄腎濁,丹皮清虛熱,茯苓滲脾濕,使補而不滯 全方體現「甘潤滋潛」的配伍特色,通過補養腎水以潛藏浮越之陽,恰似以江河之水涵養烈日之光華。

學術延伸

明代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發展此理論,提出「陽中求陰」治法,於滋陰方中佐少量溫陽藥(如腎氣丸中加入附子、桂枝),體現陰陽互濟的深層辯證思想。清代葉天士更將此法擴展至溫病後期「真陰欲竭,壯火復熾」之證,創制加減復脈湯等滋陰熄風方劑,豐富了臨床應用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