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

此語出自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,為中醫辨治虛寒證之關鍵法要。其意指以辛熱之藥治寒證,若寒象未減反增,則此寒非外感實寒,實由腎陽(真陽)虧虛所致,故當溫補腎陽以治本,非單憑發散表寒可解。

病機闡釋
腎陽又稱「命門之火」,乃一身陽氣之根蒂,司溫煦氣化之功。若腎陽虛衰,陰寒內生,雖外見寒象,實為「真寒假熱」或「虛寒證」。此時若誤投辛溫解表之劑(如麻黃、桂枝),或過用散寒之品,反易耗傷元陽,致寒益甚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言「諸熱之而寒者」,揭示辨證須明標本,不可見寒即熱。

治療準則
治法當遵「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」之旨,直補命門真火。臨床常用右歸丸、腎氣丸等方,藥物如附子、肉桂、巴戟天、淫羊藿等,以溫補下元、助陽化氣。蓋腎陽得充,自能溫熙臟腑,陰寒之氣遂散。此與外感寒邪用麻黃湯、四逆湯之「散寒」法迥異,關鍵在於「補陽」而非「祛寒」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1. 陰陽互根:腎陽虛衰常兼腎陰不足,故溫陽時可佐熟地、山茱萸等滋陰之品,取「陽中求陰」之意,如金匱腎氣丸之配伍。
  2. 三陰證治:太陰脾寒(理中湯證)、少陰腎寒(四逆湯證)、厥陰肝寒(吳茱萸湯證)皆可見寒象,然腎陽虛為根本,故久寒頑冷多歸咎命門火衰。
  3. 相火學說:明代張景岳提出「陰陽相濟」,強調腎陽為相火之源,虛寒證之調治須兼顧精氣化生,非純投燥熱可癒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虛寒證辨治,更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思維,臨床遇久寒不癒或反復發作者,當細察其陽氣根蒂是否虧損,方能藥證相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