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扶正袪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扶正袪邪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。扶正,就是扶助人體的正氣;袪邪,就是驅除致病的病邪。正氣和病邪是對立統一的,正氣強盛,病邪就會被消滅;病邪盛行,正氣就會被損傷。因此,在治療疾病時,要根據正氣和病邪的強弱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正氣強盛,病邪較弱,可以採取扶正的方法,增強正氣,從而消滅病邪。如果正氣虛弱,病邪較盛,就需要採取袪邪的方法,驅除病邪,從而扶助正氣。在臨床上,常常是正氣和病邪相互交織,相互影響,因此在治療時,往往需要採取扶正袪邪並重的治療方法。

扶正袪邪的方法很多,根據不同的病情,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。比如,在治療外感熱病時,可以用解表、清熱、解毒的方法來扶正袪邪;在治療內傷雜病時,可以用補益、扶正、祛邪的方法來扶正袪邪。

扶正袪邪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,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內容。只有在正確掌握扶正袪邪的方法,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扶正袪邪的論述:

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;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”(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)

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”這句話是說,當人體正氣不足時,就會受到外邪的侵襲。因此,在預防疾病時,要注意增強正氣,提高自身的免疫力。

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”這句話是說,當人體正氣充足時,就不會受到外邪的侵襲。因此,在治療疾病時,要注意扶助正氣,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。

扶正袪邪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,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內容。只有在正確掌握扶正袪邪的方法,才能更好地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