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扶正袪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扶正袪邪:中醫治療之核心法則

「扶正袪邪」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原則,其思想貫穿於臨床辨證施治的各個環節。「正」即人體正氣,泛指臟腑經絡之生理機能與抗病能力;「邪」則指一切致病因素,如六淫、七情、痰飲、瘀血等外感或內傷病邪。此二者相互消長,決定了疾病的發展與轉歸,故治療當以「扶助正氣、驅除病邪」為總綱,依邪正盛衰之勢靈活運用。

一、理論基礎:正邪交爭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揭示疾病之發生繫於正氣不足與邪氣侵襲。正氣虛弱則邪易乘虛而入;邪氣亢盛亦能耗傷正氣。中醫治療首重調節此動態平衡:

  • 扶正:以補益藥物或療法(如補氣、養血、滋陰、溫陽)增強正氣,提升抗病能力。
  • 袪邪:以攻邪之法(如發汗、清熱、化瘀、攻下)直接消除病邪,減其對正氣之損害。

二、臨床應用:辨證施治

根據邪正消長之不同階段,治法可分以下幾類:

  1. 邪盛正實——專攻其邪
    適用於外感病初期或實證,如風寒表證用麻黃湯發汗解表、陽明腑實證用大承氣湯瀉下通腑。此時正氣未虛,袪邪即可解除病勢,所謂「邪去則正安」。
  2. 邪盛正虛——攻補兼施
    常見於慢性病或疾病遷延期,如肝硬化腹水(鼓脹),正氣已虛而水濕瘀毒壅盛。治療需兼顧攻邪(如茯苓、澤瀉利水,桃仁、紅花活血)與扶正(如黃耆、白朮健脾),避免一味峻攻而傷正。
  3. 正虛邪微——重在扶正
    見於病後恢復期或體質虛弱者,如熱病傷陰後餘熱未清,以滋陰為主(如青蒿鱉甲湯),佐少量清熱藥,使正復則殘邪自退。
  4. 正衰邪陷——急扶其正
    若正氣暴脫(如休克、亡陽),縱有病邪亦當先救正氣,如用四逆湯回陽固脫,待正氣來復再圖祛邪。

三、經典方藥舉隅

  • 扶正為主:四君子湯(補氣)、六味地黃丸(滋陰)、當歸補血湯(養血)
  • 袪邪為主:銀翹散(清熱解毒)、血府逐瘀湯(活血化瘀)、十棗湯(峻下逐水)
  • 攻補兼施:補中益氣湯(益氣昇陽佐以除熱)、增液承氣湯(滋陰通腑)

四 、治法延伸:外治與攝生

除內服藥物外,針灸、推拿、導引等外治法亦遵循此原則。如艾灸關元以溫補元陽(扶正),刺絡放血以瀉熱解毒(袪邪)。日常調攝中,養生功法(如八段錦)可強正氣,避風寒節飲食可防邪侵,體現「治未病」之思維。

「扶正袪邪」之妙,在於動態權衡邪正關係,或單行、或並舉,終以恢復陰陽平衡為要。此原則不僅指導臨床,更深刻反映了中醫「以人為本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