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有餘,五不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五有餘,五不足
此概念源自《素問.調經論》,闡述人體內「神、氣、血、形、志」五種生理要素的盛衰狀態,並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。依據臟象學說,心藏神、肺藏氣、肝藏血、脾藏肉(形)、腎藏志,故五者之餘虧實則反映五臟之虛實病機。
五有餘:邪實之證
五有餘指五臟受邪氣侵擾,功能亢進,屬實證範疇,其臨床表現如下:
- 神有餘(心):心神亢奮,症見「笑不休」;《靈樞》謂「心氣實則喜笑不止」,因心火熾盛,擾動神明。
- 氣有餘(肺):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,症見「喘咳上氣」,甚則胸滿氣逆,多因外邪犯肺或痰濁內阻。
- 血有餘(肝):肝陽亢盛或氣滯血瘀,症見「易怒」,甚則面赤眩暈,乃肝失疏泄、氣血上衝所致。
- 形有餘(脾):脾運失司,水濕內停,症見「腹脹、二便不通」,甚則肢體困重,因脾土壅滯,氣機不暢。
- 志有餘(腎):腎氣壅實,症見「腹脹泄瀉」,或下肢浮腫,多因寒濕困腎或相火妄動。
五不足:正虛之證
五不足指五臟精氣虧損,功能低下,屬虛證,其表現如下:
- 神不足(心):心神失養,症見「悲憂善感」,甚則心悸怔忡,乃心氣血虛弱,神不守舍。
- 氣不足(肺):肺氣虛弱,呼吸失司,症見「氣短、呼吸不利」,動則加重,因宗氣不足,攝納無權。
- 血不足(肝):肝血虧虛,魂不歸藏,症見「恐怯易驚」,或肢體麻木,乃血不濡筋,肝失所養。
- 形不足(脾):脾失健運,肌肉失充,症見「四肢不用」,或萎軟無力,因脾主四肢,氣血生化乏源。
- 志不足(腎):腎陽衰微,症見「四肢厥冷」,或腰膝痠軟,乃命門火衰,溫煦失職。
病機與辨證要點
此理論以「有餘為實,不足為虛」為綱,體現《內經》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之旨。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臟腑虛實:
- 有餘證多因六淫、痰瘀、情志過極,治以瀉實為主,如清心火、宣肺氣、疏肝血、運脾濕、溫腎濁。
- 不足證多由氣血津液耗傷或先天稟賦不足,治以補虛為要,如養心神、益肺氣、補肝血、健脾肉、填腎志。
此學說不僅涵蓋五臟病候,更為後世「臟腑辨證」奠定基礎,強調陰陽平衡、調和氣血為治療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