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逆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逆證是中醫學中用以描述疾病發展異常、病情驟然惡化的一類證候總稱。其特點在於病情未遵循病程的一般演變規律,反而呈現急劇加重或複雜化的趨勢,多因正氣虛衰、邪氣熾盛,或治療不當等因素所致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詳述其內涵與臨床表現。
一、逆證的病理基礎
中醫認為,疾病的正向發展(順證)應符合「由表入裏、由淺入深」的傳變規律,而逆證則打破此規律,體現為:
- 邪正關係失衡:正氣不足,無力抗邪,導致邪氣內陷或直中臟腑。
- 經絡氣機逆亂:邪氣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失常,產生急劇症狀。
- 臟腑功能驟衰:如肺失宣降、脾失運化等,引發合併重症。
二、逆證的典型表現
以原文所述小兒麻疹為例,逆證可分以下類型:
1. 風寒閉塞
- 病機:風寒外束,腠理閉塞,疹毒不得透發。
- 症狀:身熱無汗、頭痛嘔惡、疹色淡紅而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中醫解析:此屬「表實證」,因寒邪鬱表,陽氣被遏,麻疹透發不暢,需辛溫解表以開鬼門。
2. 毒熱壅滯
- 病機:熱毒內熾,燔灼氣血,擾亂神明。
- 症狀:面赤身熱、煩渴譫語、疹色赤紫而暗,舌絳苔黃,脈洪數。
- 中醫解析:此為「氣營兩燔」,熱毒深入營血,易耗傷陰液,當清熱解毒、涼血透疹。
3. 正氣虛弱
- 病機:氣血兩虛,無力托毒外出。
- 症狀:面色㿠白、身微熱、精神倦怠、疹色淡白不紅,舌淡脈弱。
- 中醫解析:屬「虛證透疹不暢」,需益氣養血扶正,佐以輕宣透邪。
4. 合併變證
- 肺炎(咳喘):肺熱壅盛,宣降失常,痰熱閉肺。
- 喉炎(喉痛):熱毒上攻咽喉,氣道壅塞,甚則窒息。
- 腸炎(腹瀉):濕熱下注大腸,傳導失司,或脾陽受損。
三、逆證的辨證要點
中醫強調「見微知著」,逆證的早期辨識關鍵在於:
- 觀察疹象:順證麻疹應色澤紅活、分布勻稱;若疹色暗紫、稀疏或密集不均,多為逆證。
- 審察神色:精神萎靡或躁擾不寧,均提示正氣不支或邪熱擾神。
- 脈證合參:脈象突變(如由浮轉沉、由數轉遲)常為病情惡化之兆。
四、逆證的中醫病機延伸
- 內陷心包:溫病中熱毒逆傳心包,可見神昏譫語,屬「逆傳」危候。
- 厥陰寒逆:傷寒少陰病誤治,可發展為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的「戴陽證」。
逆證的辨治需緊扣「標本緩急」,急則治其標(如解毒開竅),緩則固其本(如補益脾腎),此為中醫臨床處理危重證候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