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順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順証

在中醫理論中,「順証」是指病情按照預期規律發展,正氣充足,抗病能力尚存,邪氣未對重要臟腑造成嚴重損害,或症狀逐漸減輕、趨向痊癒的過程。此類病情變化符合疾病自然發展的階段性規律,預後通常較佳。

順証的特點

  1. 正氣未衰:患者氣血充盈,臟腑功能穩定,能有效抵禦外邪。
  2. 病邪有出路:邪氣能通過適當途徑(如發汗、透疹、排膿等)外透,不致內陷。
  3. 症狀有序演變:病情進展符合該疾病的典型階段,如外感熱病依衛、氣、營、血傳變,或麻疹分期透發。

常見順証舉例

小兒麻疹為例,其順証表現如下:

  • 疹前期:從發病至疹點初現,伴發熱、咳嗽、目赤等,屬邪在肺衛。
  • 出疹期:疹點從頭面至軀幹四肢漸次透發,色澤紅活,分布均勻,熱毒外達。
  • 疹回期:疹點隱沒,熱退神清,標誌邪氣漸消,正氣恢復。

若麻疹依此三階段發展,無合併喘促、神昏等「逆証」,即屬順証。其他如傷寒六經傳變中,太陽病順利轉陽明或少陽,而未直陷三陰;或癰疽潰膿後膿液暢泄,腫痛漸消,均屬順証範疇。

順証與病機關係

中醫認為,順証的關鍵在於「正邪交爭」中正氣主導病勢。例如:

  • 表証出表:風寒外感透過發汗解表,邪從汗解。
  • 裏証下泄:陽明腑實以通下法導邪從大便而出。
    此類過程中,若治療得當或體質強健,可避免邪氣內傳或變生他証。

順証的臨床意義

順証反映疾病向愈的良性轉歸,醫者可藉此判斷預後,並依疾病階段施以相應治法(如麻疹初期宜辛涼透表,出疹期清熱解毒)。掌握順証規律,有助於區分病情的輕重順逆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

順証作為中醫疾病傳變的重要概念,不僅體現正氣抗邪的能力,亦彰顯中醫對疾病動態變化的整體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