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血辨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血辨証
氣血辨證是中醫內傷雜病的重要辨證方法之一,以氣、血的病理變化為核心,分析病症的性質與表現,並據此制定相應的治療方針。人體的生理功能依賴氣血的協調運行,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二者相互依存;若氣血失和,則百病叢生。
氣的病症
氣的病證主要反映於機能活動的異常,可分為虛實兩類:
-
氣虛
- 成因: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(如勞倦過度、久病耗氣)、脾肺功能衰退。
- 表現: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自汗、脈虛弱,舌淡苔白。臟腑氣虛則見特定症狀,如肺氣虛易喘、脾氣虛腹脹便溏。
- 治療方向:補氣益氣,如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。
-
氣滯
- 成因:情志抑鬱(肝氣鬱結)、飲食停滯、外邪阻滯氣機(如寒凝或痰濕)。
- 表現:脹悶疼痛(痛無定處)、噯氣或矢氣後減輕,脈弦。不同臟腑氣滯有異,如胃脘脹痛屬脾胃氣滯,胸脅脹滿屬肝鬱。
- 治療方向:理氣行滯,如柴胡疏肝散、越鞠丸。
-
氣逆
- 成因:氣機升降失常,多見於肺、胃、肝。如外邪犯肺致咳喘,胃寒飲食不化致噁心嘔吐,肝火亢逆致頭痛眩暈。
- 表現:咳喘(肺氣上逆)、嘔噦(胃氣上逆)、眩暈咯血(肝氣上逆)。
- 治療方向:降氣鎮逆,如蘇子降氣湯、旋覆代赭湯。
-
氣陷
- 為氣虛之變證,以中氣下陷為主,見內臟下垂(如脫肛、子宮下垂)、久瀉不止,治以升提益氣,如補中益氣湯。
血的病症
血的病證多因化生不足或運行障礙,可分為虛證與實證:
-
血虛
- 成因:脾胃虛弱(生化不足)、失血過多(如崩漏、外傷)、久病耗血。
- 表現:面白無華、唇甲色淡、心悸失眠、月經量少色淡,舌淡脈細。
- 治療方向:補血養血,如四物湯、當歸補血湯。
-
血瘀
- 成因:氣滯、寒凝(血脈收引)、熱灼(血脈壅塞)、外傷。
- 表現:刺痛拒按(痛處固定)、肌膚甲錯、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婦科常見痛經、經血色暗夾塊。
- 治療方向:活血化瘀,如血府逐瘀湯、桃紅四物湯。
-
出血
- 成因:血熱妄行(如溫病發斑)、氣虛不攝血(如脾不統血)、外傷或瘀血阻絡。
- 表現: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,血色鮮紅多屬熱,血色淡紅多屬虛。
- 治療方向:清熱涼血(犀角地黃湯)、益氣攝血(歸脾湯)或收斂止血(十灰散)。
-
血燥
- 為血虛之變證,見皮膚乾燥瘙癢、脫屑,如風疹或老年皮膚癢,治以養血潤燥,如當歸飲子。
氣血同病
臨床常見氣血相互影響,形成複合病證:
- 氣滯血瘀:胸脅脹痛兼刺痛,治以行氣活血(如膈下逐瘀湯)。
- 氣血兩虛:乏力心悸並見,治以氣血雙補(如八珍湯)。
- 氣不攝血:出血伴氣虛症狀,治以益氣攝血。
氣血辨證需結合臟腑經絡定位,方能精確施治。其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經後世醫家發展,成為中醫辨治內傷病的核心框架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