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因辨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病因辨證
病因辨證為中醫辨證施治之核心方法,其依據「外感六淫」、「內傷七情」及飲食勞倦等致病因素,透過患者症狀表現反向推求病因,進而確立治則與用藥方向。此過程又稱「審証求因」,強調「辨因論治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結合,旨在釐清疾病本質與內在病機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病因與證候存在特定對應關係,即「同因異症」與「異因同症」之辨。外邪侵襲或內傷積損,皆可引發臟腑氣血失調,而通過病理表現之歸類分析,可溯源至具體病因。例如:
- 風邪致病:症見眩暈、肢體震顫、抽搐,或痛處遊走不定,蓋因「風性善行數變」,常見於肝風內動或外風襲絡。
- 火邪致病:症見煩躁譫妄、面赤口瘡、癰腫發熱,多屬「火性炎上」,或實火熾盛,或陰虛虛火上擾。
- 濕邪致病:身重困倦、苔膩脈濡、水腫滲液,反映「濕性黏滯」,易阻氣機,如脾濕不運或濕熱下注。
臨床應用
病因辨證常與八綱辨證互參,以深化病性(寒熱虛實)、病位(表里)之判斷。例如:
- 外感風寒:惡寒發熱、無汗脈浮緊,屬「表寒證」,治宜辛溫解表。
- 內傷痰濕:胸悶嘔惡、舌苔白滑,屬「里實證」,治宜燥濕化痰。
- 情志鬱火:脅痛易怒、口苦咽乾,屬「肝鬱化火」,治宜疏肝瀉火。
與病機結合
病因辨證需兼顧病機傳變,如「寒邪入裡化熱」、「久病耗氣成虛」等動態過程。例如:
- 初起腹瀉清稀為「寒濕困脾」,若轉為肛門灼熱、糞色黃褐,則已成「濕熱下注」,治法亦隨之調整。
此辨證體系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思維,透過症狀抽絲剝繭,揭示潛藏之病因病機,為臨床處方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