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辨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辨證詳述

三焦辨證為溫病學重要辨證體系之一,源於《內經》三焦分部理論,後世醫家結合溫熱病傳變規律發展而成。其以「上中下」三焦為綱領,統籌臟腑經絡病位,同時反映溫病進程之階段特性,與衛氣營血辨證互為經緯,共構溫病辨證架構。


三焦生理定位

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提出: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」,揭示三焦氣化特徵:

  • 上焦:橫膈以上,涵蓋心、肺、心包,主氣血宣發
  • 中焦:膈下至臍,涵蓋脾、胃、大腸,主運化斡旋
  • 下焦:臍以下,涵蓋肝、腎、膀胱,主藏精排濁

三焦病機特徵

1. 上焦證候

  • 溫邪犯肺(手太陰)
    症見發熱惡寒、頭痛咳嗽、口微渴、脈浮數,邪在衛分;若見但熱不惡寒、喘咳痰黃,則已入氣分。
    病機:肺失宣降,衛氣鬱遏。
  • 逆傳心包(手厥陰)
    症見神昏譫語、舌蹇肢厥、舌質紅絳,甚則肢厥脈細。
    病機:熱陷心營,痰蒙清竅。

2. 中焦證候

  • 陽明熱熾(足陽明)
    症見壯熱大汗、煩渴引飲、脈洪大,或見腑實便秘、譫語腹滿。
    病機:胃經燥熱熾盛,或腸腑傳導失司。
  • 太陰濕熱(足太陰)
    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泛惡、身重肢倦、苔膩脈濡。
    病機:脾失健運,濕遏熱伏。

3. 下焦證候

  • 腎陰耗損(足少陰)
    症見身熱顴赤、口燥咽乾、手足心熱、脈虛數。
    病機:真陰虧虛,虛熱內擾。
  • 虛風內動(足厥陰)
    症見手足蠕動、舌乾齒黑、脈細數,甚則瘛瘲痙厥。
    病機:水不涵木,肝風鴟張。

傳變規律與辨證要點

  1. 順傳遞進:自口鼻而入,循「上→中→下」三焦次第內侵,符合吳鞠通「始上焦,終下焦」之論。
  2. 逆傳驟變:肺衛之邪直陷心包,多見於熱毒熾盛或正虛之體。
  3. 夾雜互見:濕溫病常見中焦濕熱與下焦陰傷並存,需辨標本主次。

《溫病條辨》強調:「凡病溫者,始於上焦,在手太陰」,然臨證須察患者體質差異,如素有脾胃濕滯者,病邪易直趨中焦;肝腎陰虧者,易見虛風早動,不可拘泥階段次序。

此辨證體系不僅定位病所,更通過三焦氣機狀態(如濕阻、熱鬱、陰虛陽亢)指導用藥:上焦病重輕清宣透,中焦病需辛開苦降,下焦病主滋潛熄風,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