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分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分證
血分證屬中醫溫熱病(外感熱病)辨證體系「衛氣營血」中的最深重階段,多由營分證進一步發展而來。其病機核心為熱毒深入血分,導致陰液耗傷、血液妄行,甚至瘀熱互結,累及心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。
病機與特徵
- 熱入血分:溫邪化熱,熾盛於血分,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。
- 陰血耗損:熱毒久羈,耗傷陰液,甚則肝腎陰虧,虛風內動。
- 瘀熱互結:血熱壅滯,成瘀阻絡,常見斑疹紫暗、舌質絳紫。
臨床表現
- 高熱與神志異常:
- 身熱夜甚(夜間熱勢加劇),因陰分受灼,陽熱相對偏亢。
- 躁擾不寧、譫語發狂,甚則昏迷抽搐,乃熱擾心神或肝風內動。
- 出血與斑疹:
- 吐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、便血、尿血等,因血熱破絡妄行。
- 斑疹顯露、色深紫或紫黑,為熱毒燔灼血分,瘀阻肌膚。
- 舌脈特徵:
- 舌質深絳或紫晦,少津無苔,反映血分熱盛兼瘀。
- 脈細數或弦數,提示陰傷血熱。
相關臟腑病變
- 心:血分熱熾上擾心神,致神昏譫語。
- 肝:熱極生風,或陰虛風動,見抽搐、痙厥。
- 腎:久熱耗傷真陰,虛火內熾,可見低熱、形瘦、舌乾。
外科熱毒與血分證
外科瘡瘍(如急性化膿性感染)若見高熱、斑疹、神昏等症,中醫亦歸為「血分熱毒」,然此類病機屬局部熱毒熾盛,與溫病血分證之全身性傳變略有差異。
辨證要點
血分證以「熱、血、陰、神」四綱為關鍵:
- 熱:高熱不退,夜間加重。
- 血:出血、斑疹、舌絳紫。
- 陰:口乾咽燥、脈細數。
- 神:神志異常,如譫妄或昏迷。
中醫治療以涼血散瘀、滋陰熄風為主,如犀角地黃湯、清營湯等方劑加減,需依具體證候配伍清熱解毒或滋養肝腎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