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分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分証
氣分証為溫病發展過程中邪入氣分之階段,多由衛分証傳變而入,亦可因伏邪內發所致。此階段病邪已離表入裡,正邪交爭劇烈,呈現陽明熱盛或臟腑熱熾之象,屬裡實熱證範疇。
臨床表現
典型證候為但熱不寒(惡熱而不惡寒)、汗出熱不解、口渴引飲、面赤氣粗、心煩溲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或滑數。因熱邪熾盛於不同臟腑或部位,又可細分為以下類型:
-
熱熾陽明
- 主症: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(四大症),兼見口乾舌燥、面赤氣粗。
- 病機:陽明經熱蒸騰津液外泄,熱盛傷津。
-
熱壅於肺
- 主症:咳喘氣促、痰黃黏稠、胸痛,甚則鼻翼煽動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病機:肺熱壅盛,宣降失常,多見於風溫病邪入氣分。
-
熱結胃腸
- 主症:腹滿硬痛、便秘或熱結旁流(下利惡臭清水)、譫語潮熱,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,脈沉實。
- 病機:陽明腑實,燥屎內結,腑氣不通。
-
濕熱鬱阻
- 主症:身熱不揚、胸脘痞悶、渴不多飲、身重倦怠、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病機:濕熱交蒸,困阻中焦或三焦氣機。
-
熱鬱少陽
- 主症:寒熱往來如瘧、口苦咽乾、胸脅苦滿、脈弦數。
- 病機:邪鬱少陽膽經,樞機不利。
病機與傳變
氣分証以中焦陽明(胃、大腸)為核心,然病位可涉及上焦肺、少陽膽,或下焦腸腑。此階段邪正俱盛,若未及時清解,熱邪可進一步內陷營血,表現為神昏譫語、斑疹隱隱(入營分),或動血耗陰(入血分)。
治療原則
氣分証總以清泄裡熱為法,依病位與兼證差異,選方如下:
- 陽明經證: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清熱生津。
- 肺熱壅盛:麻杏石甘湯宣肺泄熱。
- 陽明腑實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瀉熱通腑。
- 少陽熱鬱:蒿芩清膽湯和解清熱。
- 濕熱中阻:王氏連朴飲化濕清熱。
氣分証病程較長,範圍廣泛,治療時需顧護津液,防其因熱盛津虧而致變證。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云:「到氣才可清氣」,強調氣分階段當及時清解,阻斷邪勢內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