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衛氣營血辨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衞氣營血辨證是中醫溫病學說中的重要辨證體系,主要用以分析外感溫熱病的病理傳變規律與臨床表現特徵。此理論由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在《溫熱論》中系統提出,將溫熱病的發展過程劃分為衞分、氣分、營分、血分四個層次,既反映病位淺深,又揭示病情輕重與傳變趨勢。
一、四層次病理特徵
- 衞分證
屬溫病初起階段,邪犯肺衞,正邪交爭於表。見發熱、微惡風寒、頭痛、無汗或少汗、口微渴、舌尖邊紅、苔薄白,脈浮數等表熱證候。此階段邪淺病輕,以疏通衞表為治則。 - 氣分證
邪氣內傳臟腑,正氣奮起抗邪,陽明熾熱為主。見但熱不寒、汗出熱不退、口渴引飲、面赤、尿黃便乾、舌紅苔黃,脈洪大或滑數。此期邪盛正未虛,當清泄氣分實熱。 - 營分證
熱邪深入,劫灼營陰,擾亂心神。見身熱夜甚、口乾不甚渴、心煩不寐、斑疹隱現、舌絳無苔,脈細數。邪熱已傷及陰血,需清營透熱轉氣。 - 血分證
病邪深重,動血耗血,瘀熱互結。見高熱躁擾、斑疹密布、吐血衄血、便黑尿血、神昏譫妄、舌深絳紫暗,脈弦數或促。治宜涼血散血、解毒開竅。
二、傳變規律與變證
此四層傳變雖有由表入裏、由淺入深的發展規律(衞→氣→營→血),然臨床多見錯雜之證:
- 越經傳:如衞分未解直入營血("逆傳心包")
- 合病並病:如氣營兩燔證見高熱煩渴兼舌絳
- 伏邪內發:初起即現營血分證候
- 陰陽交錯:血分證兼氣陰兩虛
三、辨證要點
需綜合辨析:
- 熱型特徵:衞分惡風、氣分但熱、營分夜熱、血分灼熱
- 神志變化:衞氣分多清醒,營分心煩不寧,血分神昏譫妄
- 舌脈演變:從舌邊紅→全舌紅絳→紫暗;脈浮數→洪數→細數
- 病理產物:衞分咳痰、氣分渴汗、營分斑疹、血分出血
此辨證體系與三焦辨證相輔相成,後者重臟腑定位,前者重病理層次,二者結合方能完整把握溫病傳變。臨證時尤須注意患者體質差異及夾雜病證(如濕熱交蒸、痰瘀互結),方可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