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欲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欲傳」
「欲傳」為中醫學中描述病邪動態變化的重要概念,指外感病邪由表入裏、由淺漸深的病理轉化過程,反映疾病發展的趨向性。此概念源自《內經》「邪氣內傳」之說,並於《傷寒論》六經傳變理論中進一步闡明,強調病邪隨正氣強弱與治療得失而呈現層次遞進的特性。
病理機轉
中醫認為,外邪侵襲人體時,多先犯肌表(太陽經),若正氣不足或失治誤治,邪氣可由表及裏,逐步深入。其傳變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邪氣性質:寒邪易鬱而化熱,風邪多兼夾他邪迅疾傳變。
- 正氣盛衰:正虛者邪易內陷,如素體陰虛者,寒邪更易化燥入裏。
- 治療干預:發汗不徹或過用寒涼,可能促使表邪未解而裏熱已生。
臨床表現
「欲傳」之際,常見表裏交界之證候,如:
- 表證未除:原惡寒、無汗等表證仍在,但程度減輕。
- 裏熱初現:漸見心煩、口渴、脈數,或微汗出而熱不退,提示寒邪化熱,將入陽明或少陽。
- 舌象變化:舌苔由白轉黃,或舌尖紅赤,為邪熱內鬱之兆。
此階段屬「半表半裏」或「表邪入裏化熱」的過渡期,猶如《傷寒論》中少陽病「往來寒熱」或陽明病「但熱不寒」的前驅表現。
辨證要點
- 汗出與熱勢:表證階段本應汗出熱退,若見汗出而熱不解,反增煩渴,乃邪已化熱內傳。
- 脈象演變:脈浮緊(表寒)轉為浮數或滑數,顯示寒邪轉為裏熱。
- 心神與津液:心煩、渴欲飲水為熱擾胸膈與傷津之象,區別於單純表證。
與相關概念之鑒別
- 「直中」:指病邪越過表證階段,直接侵犯三陰經,無「欲傳」之漸進過程。
- 「合病」與「並病」:多經同病或傳變未盡,與「欲傳」之動態單向性不同。
「欲傳」之辨識有助於把握治療時機,如於邪未全入裏時,可採用「表裏雙解」法(如大青龍湯解表清裏),截斷病勢發展。此概念深刻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防傳變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