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瘡難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痘瘡難靨

痘瘡難靨,為中醫痘疹病證名,指痘瘡病程至幹漿階段,當收靨結痂而不收靨之病態。痘瘡自發病起,歷經見點、起脹、灌漿,約十至十三日,膿漿充盈後,理當漸次收靨,痂蓋脫落。若逾期不收,多因熱毒熾盛,內外熱邪蒸迫,致氣血壅滯,肌腠失於斂合。

病因病機
此證主因毒氣鬱滯,或氣血不足所致。熱毒壅盛者,多因外感邪毒深重,或內熱素盛,正邪交爭劇烈,膿漿雖成而熱毒未清,阻滯肌表;氣血虛弱者,則因正氣不足,無力托毒外達,膿漿清稀,久不結痂。若失治,熱毒內陷,可擾及心營,轉為險證,甚則引發神昏、抽搐等變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熱毒壅盛證

    • 主證:痘瘡逾期不靨,膿漿稠厚,周圍紅赤腫痛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透邪。
    • 方藥:選《證治準繩》犀角散(犀角、黃連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),或黃連解毒湯加減,以瀉火解毒。
  2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證:痘瘡遲延不靨,膿漿清稀,瘡色淡白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托毒,養血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選內托散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等)或十全大補湯,助正氣外托,促瘡痂收斂。

其他治法
外治可輔以斂瘡散(如龍骨、赤石脂等研末外敷),或清熱解毒藥汁(如金銀花、甘草煎湯)淋洗患處,以助局部收靨。

此證須辨明虛實,熱毒者急當清解,防其內陷;虛者需補益,不可過用寒涼,以免傷正。歷代醫家如《痘疹心法》亦強調「毒盡則痂自結」,治療首重透解餘毒,調和營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