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傳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術語「傳變」專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,病機傳遞與證候轉化的動態規律。此概念肇源於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,其機理涵蓋經脈傳遞、陰陽轉化、表裡出入等深層次病理機制,現從四大面向詳述如下:
一、六經傳遞機制
- 循經傳遞(傳經) 外邪依「太陽→陽明→少陽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」之序深入,呈現由表入裡、由陽轉陰的層遞性。其中太陽至陽明為「表裡傳」,太陽至少陽屬「樞機傳」,反映三陽經氣機升降特性;若邪傳三陰,則多伴隨正氣衰敗,尤以「少陰傳厥陰」最為險峻,常見熱入心包與寒厥並現之危候。
- 越經傳遞 病邪突破常軌,如太陽直傳少陰的「表裡經傳」,多見於腎陽素虛者。此類傳變揭示「經氣虛處即為邪湊之所」的病理規律,與《內經》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理論相呼應。
二、變證轉化類型
- 陰陽質變 陽證轉陰證(如白虎湯證惡化為四逆湯證)提示正氣潰敗;陰證轉陽證(如真武湯證轉現口渴煩熱)則屬陽氣來復之佳兆。此變化關鍵在少陰樞機能否振奮,與命門火衰程度密切相關。
- 寒熱錯雜 太陽病誤下形成痞證(如半夏瀉心湯證),乃寒熱互結中焦的典型變證。其機理在於脾胃升降失司,燥濕相濟失衡,形成「陽氣內陷,陰熱上逆」的複雜病態。
三、特殊傳變型態
- 直中三陰 寒邪突破太陽防禦直中太陰(理中湯證)、少陰(四逆湯證),反映「冬不藏精」的體質缺陷。此類傳變跳躍三陽階段,印證《傷寒論》「傷寒有寒化熱化之別,在乎人之陽氣盛衰」的論斷。
- 合病併病 太陽陽明合病(葛根湯證)展現經氣並病的傳變特例,病機涉及營衛二氣與陽明燥金的交互影響,其脈證可見項背強几几與口渴並現。
四、病機演變樞紐
- 少陽樞機 邪傳少陽即進入「半表半裡」關鍵階段,小柴胡湯證的「往來寒熱」實為正邪交爭於膜原的徵象,此時病勢可外透太陽或內陷陽明,取決於少陽三焦氣化功能。
- 陽明腑實 從白虎湯證到承氣湯證的轉化,揭示「陽明居中主土,萬物所歸」的特性。若兼見少陽弦脈,則屬「陽明少陽合病」,當從大柴胡湯解法,體現六經傳變的複雜性。
此理論體系不僅適用於傷寒,對溫病衛氣營血傳變亦有指導價值。如溫邪逆傳心包實為越經傳的特殊表現,彰顯中醫病機學「動態辨證」的思維特質。歷代醫家更發展出「循經傳」「越經傳」「表裡傳」等細分法則,使傳變理論成為外感病辨治的圭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