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變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變證(變症)

變證,又稱「變症」,指疾病在發展過程中,因治療不當或患者體質因素,導致病症性質或表現發生異常變化。此概念源於中醫對疾病動態演變的觀察,強調外感或內傷疾病在正邪交爭中,可能因誤治、失治或正氣受損而出現病情轉折,甚至由輕轉重、由實轉虛,或轉為複雜證候。


變證的成因

  1. 誤治

    • 不當發汗:如《傷寒論》太陽病本應解表,若過度發汗,可能損傷心陽,導致「心悸怔忡、胸悶不舒」等心陽虛衰之證。
    • 誤用攻下:陽明腑實證本需瀉下,若過早或過度攻下,可能損傷脾胃,轉為虛寒泄瀉。
    • 濫用溫補:實熱證誤投溫補藥,可能助長邪熱,引發高熱、神昏等變證。
  2. 正氣不足

    • 患者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正氣,使邪氣內陷。如麻疹本應透發,若氣血不足,疹毒內攻,可現「疹點驟收、喘逆氣促」等險證。
  3. 調護失宜

    • 外感病期間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,可能引邪入裡。如風寒表證未癒而過食生冷,轉為太陰脾虛腹瀉。

經典例證

  1. 傷寒變證

    • 太陽病誤汗:發汗過多,陽氣隨津液外泄,可轉為「桂枝甘草湯證」(心陽虛心悸)或「茯苓四逆湯證」(陰陽兩虛)。
    • 少陽病誤下:邪熱內陷,形成「結胸」或「痞證」,如《傷寒論》大陷胸湯證之胸脅硬滿刺痛。
  2. 溫病變證

    • 溫熱病邪未及時清解,熱毒深陷營血,可現「神昏譫語、斑疹紫黑」等逆傳心包之證。
  3. 內傷雜病變證

    • 如肝氣鬱結日久,誤用燥烈藥耗傷陰血,可轉為肝陰虛火旺,見脅痛、煩躁失眠。

變證的辨治要點

中醫強調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(《傷寒論》),處理變證需遵循:

  • 辨病機轉折:分析誤治環節及當前邪正盛衰,如由表入裡、由陽轉陰。
  • 動態調方:如太陽病過汗傷陽,改予溫陽益氣;熱病誤補助邪,急轉清熱透邪。
  • 顧護正氣:正虛邪陷者,需扶正祛邪並舉,如參附湯回陽固脫兼解邪毒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傳變:泛指疾病自然演變,未必與誤治相關。
  • 壞病:與變證部分重疊,但更強調病情惡化或治療困難。
  • 兼變證:主證未除而新增他證,如太陽病兼水飲內停。

變證的理論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精髓,臨床需細察病因、病位、病性之變,方能及時糾偏,防範病情進一步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