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明與少陽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明與少陽合病詳述

陽明與少陽合病,為《傷寒論》中所述「合病」之一,指外感病邪同時侵犯陽明經與少陽經,致兩經症候並現。此病機涉及表裡同病,或邪由少陽內傳陽明,或陽明裡熱外迫少陽,臨床須辨其病勢偏重,治法亦隨之而異。


一、病機與證型特點

  1. 少陽偏重型
    邪氣雖兼犯陽明,然少陽樞機不利之象為主。症見:

    • 少陽主症:口苦明顯、胸脅滿悶(甚則脹痛)、往來寒熱、心煩喜嘔。
    • 陽明兼症:雖有潮熱(陽明外證),但無大便秘結,小便自可,顯示腸腑未成燥實。
    • 舌脈:舌苔薄黃或白黃相兼,脈弦數或弦細。

    此證因少陽火鬱,膽熱上擾,陽明之熱未結於腑,故以和解少陽為主,佐輕清陽明,方如小柴胡湯加減石膏或知母。

  2. 陽明偏重型
    邪熱熾於陽明,裡熱燔灼,兼涉少陽。症見:

    • 陽明主症:身熱不惡寒(反惡熱)、口渴引飲、下利熱臭糞水(熱迫大腸)、脈滑數有力。
    • 少陽兼症:口苦咽乾,然較身熱口渴為輕。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燥,甚則焦黑起刺。

    此證屬陽明氣分熱盛,熱邪下迫大腸,少陽症輕微,故當清瀉陽明為主,少陽證不顯者可捨少陽專攻陽明,方用葛根芩連湯合白虎湯化裁;若少陽證仍存,可酌加柴胡、黃芩。


二、病機演變關鍵

  • 少陽轉陽明:若少陽證未解,邪熱漸盛,可化燥入裡,轉為陽明腑實,症見便秘、譫語,此時當從陽明論治,如大柴胡湯表裡雙解。
  • 陽明逆傳少陽:陽明熱極,亦可外竄少陽,致兩經同病,症見高熱、脅痛、耳聾,治宜清泄並重,如柴胡白虎湯(小柴胡湯合白虎湯)。

三、辨證要點

  1. 審汗下之忌
    少陽病禁汗、下,然合病陽明時,若裡熱已成(如便硬、譫語),可權用下法,但仍需兼顧少陽,如大柴胡湯之柴胡、枳實同用。
  2. 察利之屬性
    下利若屬熱結旁流(糞水臭穢、肛門灼熱),為陽明熱迫;若利下不爽、脅脹口苦,則少陽濕熱下注,治法迥異。

四、經典方藥舉隅

  • 偏少陽:小柴胡湯加減(去人參、大棗,加梔子、連翹清熱)。
  • 偏陽明:白虎湯合黃芩湯(清氣分兼止利),或調胃承氣湯輕下熱結。
  • 兩經俱重:大柴胡湯(和解少陽,通下陽明),適用於脅痛、嘔逆兼便秘者。

此類合病辨證,貴在權衡標本緩急,蓋「少陽為樞,陽明為闔」,樞機不利則裡熱難清,闔不通則少陽火鬱更甚,故用藥需層次分明,方能切中病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