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與陽明合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太陽與陽明合病
太陽與陽明合病,為中醫六經辨證之一,指外感病發作時,太陽經與陽明經之證候同時顯現。此證多因外邪侵襲,由表入裏,或素體陽盛、津液不足,致使邪氣循經傳變,呈現太陽表證未解而陽明裏證已起之病機。
臨床表現
- 太陽病徵:頭痛、項強、惡寒發熱、脈浮等表證,反映邪氣在太陽經腠理未解。
- 陽明病徵:裏熱熾盛,可見身熱(甚或壯熱)、口渴引飲、汗出;若熱迫大腸,則下利黃色穢臭糞水、肛門灼熱,或見腹滿疼痛、煩躁譫語。脈象多浮而兼洪大或滑數,舌質紅、苔黃燥。
病機與傳變
太陽為六經之藩籬,主一身之表;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主燥化。若太陽表邪未罷,而陽明裏熱已盛,可因過汗傷津、誤下引邪入裏,或患者陽氣偏亢,使表裏同病。此外,若外邪直犯陽明,同時太陽經氣未舒,亦可見兩經合病。
治法與方藥
- 表裏雙解:需兼顧解表與清裏,如《傷寒論》之「葛根黃芩黃連湯」即為典型方劑,方中葛根解太陽邪、升津止利,黃芩、黃連清陽明裏熱,適合熱利肛灼者。若表證偏重,惡寒明顯,可參酌「桂枝加大黃湯」加減;若裏熱熾盛而便結,可配伍白虎湯或承氣類方。
- 辨證要點:需詳察表裏孰輕孰重、津液存耗,以及是否兼挾濕邪(如發熱伴身重、苔黃膩),以調整清熱與解表藥之比例。
與其他合病之鑒別
- 太陽與少陽合病:以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等少陽半表半裏證為主,少見陽明之裏熱燥實。
- 三陽合病: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症狀並見,然《傷寒論》強調「合病」以兩經為主證,三陽合病者多從陽明治之。
此證體現六經傳變之複雜性,臨床須緊扣脈證,分清主次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