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陽與陽明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太陽與陽明合病

太陽與陽明合病是中醫學名詞,指發病時太陽和陽明兩經證候同時出現。太陽病和陽明病的症狀均會表現,如太陽病常見的頭痛、項強,以及陽明病的身熱、口渴、下利,肛門灼熱等裏熱症狀。太陽與陽明合病的病因通常是感受外邪,內外合邪,造成太陽和陽明兩經的氣血失調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通腑泄熱為主,常用的方劑有白虎湯、三黃瀉心湯、葛根芩連湯等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發熱:高熱,可達40℃以上。
  2. 頭痛:脹痛,可能伴隨項強。
  3. 口渴:煩渴,飲水不止。
  4. 大便:下利黃色糞水,有時伴有肛門灼熱。
  5. 小便:短赤。
  6. 舌質:紅,苔薄黃。
  7. 脈象:洪大有力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的預後一般較好,但若治療不當,則可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以下是《傷寒論》中關於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記載:

「太陽病,發熱惡寒,脈浮,自汗出,不惡風,有微熱,而反惡寒者,名曰太陽與陽明合病也。」

「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脈浮而緊,必自下利,其色黃。」

「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其脈浮而緊,必自下利,其色黃,其氣上衝,心中疼痛,煩躁不得眠,其小便必赤,其大便必黃。」

「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其脈浮而緊,必自下利,其色黃,其氣上衝,心中疼痛,煩躁不得眠,其小便必赤,其大便必黃,其身必熱,其目必赤。」

太陽與陽明合病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,臨床表現多為發熱、頭痛、項強、口渴、大便下利等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通腑泄熱為主。若治療不當,則可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