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二陽併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二陽併病
定義與概念
「二陽併病」為中醫傷寒病傳變過程中的特殊證候,屬「併病」範疇。所謂「併病」,指一經病症未解,又見另一經病症接續出現,兩經症狀相兼存在,惟發病有先後之分。此概念源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於〈辨太陽病脈證并治〉篇中明言:「太陽與少陽併病……慎不可下。」足見其病機複雜性。
病因病機
- 傳經演變:多因太陽病不解,邪氣未盡,內傳至少陽經。太陽主表,少陽主半表半裏,邪氣由表入裏之際,兩經氣機交爭,故見二經症狀相疊。
- 正邪相搏:若患者正氣不足,或誤治(如過汗、誤下),致太陽表邪未散,反內陷少陽,樞機不利,遂成併病。
臨床表現
- 太陽病證:初起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脈浮、肢節痠痛,此為風寒襲表,營衛失和。
- 少陽病證:繼見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胸脅苦滿、心煩喜嘔,脈轉弦細,乃邪入少陽,膽火內鬱,三焦氣滯。
兩者症狀並存,且太陽證未罷,少陽證已起,此為二陽併病之特徵。
與「合病」之鑑別
「合病」指兩經或三經同時受邪,症狀一齊出現,無先後之別;「併病」則為遞次傳變,層次分明。如太陽陽明合病,可見發熱、惡寒、下利並作;而二陽併病必先表後裏,符合「由外而內」之傳經規律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需權衡表裏輕重,忌單攻其表或徑治其裏。仲景提出「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」以疏泄邪氣,方藥則可考慮:
- 柴胡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):和解少陽,兼解表邪。適用於太陽表證未除,兼少陽半表半裏證者。
- 小柴胡湯加減:若太陽證輕微,可侧重疏解少陽,佐以葛根、桂枝透表。
病機轉歸
若治療得當,邪從少陽外透,或表裏和解而愈;若誤施汗、下,恐致邪陷陽明,或轉為三陰病,出現煩躁、譫語等變證。
理論依據
《傷寒論》第142條、150條均論及太陽少陽併病,強調「不可發汗」「不可下」,凸顯其治則需以「和法」為主,避免單一治法致正氣耗傷。後世醫家如成無己、柯韻伯等,亦指出此證關鍵在「樞機不利,表裏同病」,進一步完善其辨證體系。
總結
「二陽併病」反映外感病傳變的動態過程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精髓,臨床需細察病勢趨向,靈活調整治療策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