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併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併病
在中醫理論中,「併病」為六經辨證體系之重要概念,專指傷寒病程中,一經之證候尚未解癒,另一經之證候隨之顯現之病理狀態。此情形有別於「合病」(兩經以上同時發病),亦不同於「傳經」(證候完全轉入他經),乃邪氣未盡、病勢漸進之過渡階段。
病因病機
併病之形成,多因正氣不足,或治療未逮,致使邪氣留連,由表入裡、由淺轉深。如太陽表證未解,邪氣或內傳陽明,化熱成實;或侵及少陽,樞機不利。此過程反映邪正相爭之動態變化,亦體現《傷寒論》「循經傳」與「越經傳」之傳變規律。
常見類型與證候特徵
- 太陽陽明併病
太陽表證(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脈浮)未除,又見陽明裡熱徵兆(口渴、汗出、煩躁、脈洪大)。若邪熱結於腸腑,可見腹滿痛、便秘等陽明腑實證。 - 太陽少陽併病
太陽表邪未解,復現少陽半表半裡證(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、目眩)。此類病證常見「柴胡桂枝湯證」,屬太陽少陽雙解之例。 - 少陽陽明併病
少陽證持續,並見陽明熱象(如舌苔黃燥、譫語),甚或腑實成結,治法需兼顧和解少陽與清泄陽明,方如大柴胡湯。
治療原則
治當遵循「先表後裡」或「表裡雙解」之法,視邪氣偏重與正氣強弱而定。若表證為主,宜先解表;若裡證急重,則可表裡同治,然用藥需權衡輕重,避免引邪深入。
典籍佐證
《傷寒論》第142條明言:「太陽與少陽併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鞕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……」揭示針藥並用之思路,體現仲景對併病辨治之精微。
此概念不僅限於外感傷寒,內傷雜病若見經絡證候相兼次第出現者,亦可援引「併病」理論辨析,展現中醫辨證之層次與靈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