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陰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太陰病

太陰病是六經病之一,多由三陽病傳變而來,一般特點是沒有發熱。太陰病常見以下症狀:腹滿、嘔吐、泄瀉、口不渴、食不下、脈緩弱等,屬於裏證。與陽明病相反,陽明屬於實熱,而太陰屬於虛寒;陽明病主要是胃腸燥熱,而太陰病主要是脾胃寒濕。

太陰病的病機是脾胃陽氣虛衰,不能運化水谷,導致水谷停聚於中焦,形成腹滿、嘔吐、泄瀉等症狀。同時,脾胃陽氣虛衰,又不能生化氣血,導致氣血不足,出現口不渴、食不下、脈緩弱等症狀。

太陰病的治療原則是健脾益氣、和胃化濕。常用的方劑有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。

太陰病的古籍記載

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:「太陰病,其人身重,面浮腫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腹滿而痛,食不下,心煩喜嘔,口中和,目不視,脈沉細而弱。」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:「太陰病,脈浮緊,胸滿而痛,乾嘔,發熱,汗出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,小便不利,大便硬,四肢沉重,煩躁不安,舌苔白滑,脈沉細而弱。」

太陰病的臨床表現

太陰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:

  • 腹滿:患者常感到腹部脹滿,且有壓痛感。
  • 嘔吐:患者經常出現嘔吐,嘔吐物多為清水或淡黃色液體。
  • 泄瀉:患者常出現腹瀉,大便稀薄,呈黃色且有臭味。
  • 口不渴:患者不感到口渴,即使大量飲水也無法緩解口渴。
  • 食不下:患者沒有食慾,吃一點東西就會感到飽脹。
  • 脈緩弱:患者的脈搏緩慢而無力。

太陰病的診斷

太陰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腹滿、嘔吐、泄瀉、口不渴、食不下、脈緩弱等。

太陰病的治療

太陰病的治療原則是健脾益氣、和胃化濕。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方劑進行治療。

太陰病的預後

太陰病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也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。

太陰病的注意事項

太陰病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,避免食用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要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