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陰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陰病

太陰病為中醫六經病之一,多由三陽病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傳變而來,亦可因寒濕直中太陰所致。其病位主要在脾,與陽明病同屬裏證,然性質迥異。陽明病多表現為胃腸燥熱之實證,而太陰病則以脾胃虛寒為主,呈現一派陰寒之象。

病因病機
太陰病之成因,或因外邪直犯太陰,或因三陽病誤治(如過用寒涼攻下),損傷脾陽,致中焦虛寒。脾主運化,若陽氣不足,則水濕不化,寒濕內停,進一步阻滯氣機,形成腹滿、泄瀉等症。此外,素體脾陽虛弱之人,亦易感邪而發為太陰病。

臨床表現
太陰病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腹滿:因寒濕困脾,氣機阻滯,腹部脹滿,按之柔軟,喜溫喜按。
  2. 嘔吐:寒濕犯胃,胃氣上逆,故見嘔吐,多吐清涎,或夾未消化食物。
  3. 泄瀉:脾陽不振,水濕下注,大便溏瀉,甚則完全不化,且無惡臭。
  4. 口不渴:因寒濕內盛,津液未傷,故口淡不渴,或僅喜少量熱飲。
  5. 食不下:脾失健運,胃納受損,食欲減退,甚則拒食。
  6. 脈象:脈多緩弱或沉遲,舌淡苔白滑。

證候特點
太陰病之核心為「虛寒」,與陽明病之「實熱」形成對比。兩者雖同涉脾胃,但陽明病見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脈洪大;太陰病則無發熱,反見畏寒、口不渴、下利、脈沉弱。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謂「陽明居中主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」與「太陰為開,其病從寒化」之別。

治法與方藥
太陰病治療以「溫中散寒、健脾燥濕」為原則,代表方劑為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功能溫補脾陽,運化寒濕。若兼表證未解,可合用桂枝湯,如桂枝人參湯;若寒濕偏重,腹滿甚者,可加厚朴、蒼朮等行氣燥濕之品。

與其他經病關係
太陰病常與少陰病(腎陽虛衰)相兼,形成「太陰少陰合病」,症狀加重為四肢逆冷、脈微欲絕,需投四逆湯類急救回陽。此外,若太陰病日久不愈,陽氣漸復,亦可轉屬陽明,呈現寒化熱之象,臨證須細辨轉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