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經辨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六經辨證

六經辨證為中醫辨治外感病(尤以發熱為主證者)的核心方法之一,由東漢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系統提出。其以《素問》經絡理論為基礎,結合外邪傳變規律,將疾病發展過程歸納為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類證候綱領,統稱「六經病」。此辨證體系不僅標示病位深淺(表裡)、病性(寒熱虛實),亦揭示邪正消長與疾病轉歸之動態關係。

三陽病:邪盛正未虛

  1. 太陽病

    • 病機:風寒外襲,邪客肌表,營衛失和。
    • 主證:惡寒發熱並見、頭身疼痛、脈浮。
    • 分型
      • 太陽傷寒(表實):無汗、脈浮緊,治宜麻黃湯發汗解表。
      • 太陽中風(表虛):汗出、脈浮緩,治宜桂枝湯調和營衛。
  2. 陽明病

    • 病機:邪傳裡化熱,陽熱亢盛,津液受灼。
    • 主證:身熱不惡寒反惡熱、汗出、煩渴、脈洪大(經證);或潮熱譫語、腹滿便結(腑證)。
    • 分型
      • 陽明經證:白虎湯清瀉裡熱。
      • 陽明腑證:承氣湯類通腑瀉熱。
  3. 少陽病

    • 病機:邪鬱半表半裡,樞機不利。
    • 主證: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乾、目眩、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以小柴胡湯為代表方。

三陰病:正虛邪戀

  1. 太陰病

    • 病機:脾陽不足,寒濕內盛。
    • 主證: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不渴、脈沉緩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主方理中湯。
  2. 少陰病

    • 病機:心腎陽衰,陰寒內盛;或陰虛熱化。
    • 主證
      • 寒化證:無熱惡寒、四肢厥冷、脈微細,治宜四逆湯回陽救逆。
      • 熱化證:心煩失眠、咽痛舌紅,方選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。
  3. 厥陰病

    • 病機:陰陽勝復,寒熱錯雜。
    • 主證:消渴、氣上撞心、下利肢厥,或寒熱交替。
    • 治法:寒溫並用,如烏梅丸調理樞機。

六經傳變與合病、併病

六經病非孤立存在,可因正邪交爭而相互轉化:

  • 傳經:循太陽→少陽→陽明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遞進,或越經、直中三陰。
  • 合病:兩經以上同時發病,如「太陽陽明合病」。
  • 併病:一經未罷,另經又起,如「太陽少陽併病」。

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之互補

六經辨證長於辨析外感寒邪所致病證,然對溫熱病(如溫病)之深淺層次,需結合衛氣營血辨證,二者互參方可全面掌握熱病證治。

此辨證體系貫穿《傷寒論》,不僅為外感病綱領,亦啟發後世對內傷雜病之辨治思路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