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實寒(Substantial Cold)

實寒為中醫辨證名詞,屬「寒證」範疇之一,指人體正氣未虛,但外感寒邪或陰寒內生,導致寒邪凝滯於臟腑經絡的病理狀態。其特徵為「陰盛而陽未虛」,病理本質在於寒邪壅盛,阻遏陽氣運行,形成陰陽失調的實性寒象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寒直中
    寒邪侵襲肌表後未及時透散,內傳於裏,客於脾胃、肝脈或胞宮等,如過食生冷、淋雨受寒,寒凝氣血,造成經絡閉阻。
  2. 陰寒內生
    陽氣雖未虛衰,但體內水濕痰飲停聚,久則化寒,或氣機鬱滯導致局部陽氣不通,形成「寒實結胸」等證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寒邪侵犯部位不同,症狀有所差異,共性特徵如下:

  •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、喜暖蜷臥,手足厥逆(冷過肘膝),面色蒼白或青黯。
  • 舌脈診斷:舌質淡、苔白滑或白膩,脈象多見沉緊、沉弦或遲脈(主寒主痛)。
  • 局部證候
    • 脾胃實寒:脘腹冷痛劇烈、拒按,嘔吐清涎,大便溏瀉或便秘(寒凝氣滯,傳導失司)。
    • 下焦寒凝:少腹拘急、睾丸墜痛,女子經行冷痛、經血色黯夾血塊。
    • 肺寒停飲:咳嗽痰白清稀,喉中哮鳴,遇寒加重。

證候辨析

實寒需與其他寒證鑑別:

  • 虛寒:屬陽氣不足,必有疲乏、脈弱等虛象,且喜按喜溫;實寒則痛勢劇烈而拒按。
  • 表寒:惡寒發熱並見,脈浮緊,病位在肌表;實寒無表證,脈沉主裏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溫散寒邪」為原則,根據病位配伍行氣、化瘀或祛濕藥物:

  • 通用方劑
    • 附子理中湯(溫中散寒,治脾胃實寒)。
    • 當歸四逆湯(散肝經寒凝,治手足厥冷)。
    • 大黃附子湯(溫下寒積,治寒實便秘)。
  • 藥物舉例: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吳茱萸等辛熱之品,佐以烏藥、木香行氣,川芎、當歸活血。

病機探微

《素問・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。」指出寒性收引,易致氣血凝滯。實寒若遷延不治,可能轉化為「寒濕凝聚」或「寒凝血瘀」,進一步演變為癥瘕、痹證等頑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