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寒證

虛寒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病理概念,指人體正氣不足(通常為陽氣虛弱),同時伴有寒邪內生的證候。此證常見於體質虛弱、久病不癒或陽氣受損之人。虛寒證的成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勞累過度、飲食失調或久病傷陽有關,致使體內陽氣虧虛,無法溫煦臟腑,導致陰寒內生。

主要表現

  1. 消化系統症狀

    • 不欲飲食、口淡無味、喜熱飲
    • 腹脹隱痛,食後加重
    • 大便稀薄或完全不化(完穀不化),甚則黎明泄瀉(五更瀉)
    • 嘔吐清水或涎沫
  2. 全身症狀

    • 畏寒肢冷,尤其四肢不溫
    • 疲倦乏力,氣短懶言
    • 面色蒼白或晦暗
    • 小便清長,夜尿頻多
  3. 舌脈特徵

    • 舌質淡白,舌體胖嫩或有齒痕,舌苔白滑
    • 脈象沉細弱或遲緩

虛寒證的病機

虛寒證的核心病機在於陽氣虛衰,導致溫煦與氣化功能失常。陽氣不足則臟腑機能減退,寒從內生,形成虛寒狀態。根據病位不同,虛寒證又可分為多種具體類型:

  • 脾陽虛:因脾胃陽虛,運化無力,常見腹脹、泄瀉。
  • 腎陽虛:腎陽虧損,命門火衰,見腰膝冷痛、五更瀉。
  • 心陽虛:心陽不振,見心悸、胸悶、畏寒。
  • 肺陽虛:肺氣虛寒,見咳喘、痰白清稀。

虛寒與其他證型的區別

  1. 虛寒 vs. 實寒

    • 虛寒屬正氣不足兼寒象,病程較久、症狀較緩。
    • 實寒則為寒邪直中臟腑,正氣未虛,起病急,寒象明顯,如劇烈冷痛、脈緊。
  2. 虛寒 vs. 氣虛

    • 氣虛以功能減退為主(如乏力、氣短),未必見寒象。
    • 虛寒必兼陽氣不足之寒症(如畏寒、肢冷)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虛寒證以溫陽散寒為主,並根據臟腑定位選用相應方藥。如:

  • 理中丸(溫中散寒,適用於脾陽虛)
  • 四逆湯(回陽救逆,適用於腎陽虛衰)
  • 附子理中湯(脾腎雙補,溫陽止瀉)

此證須重視調養,避免生冷寒涼之物,以助陽氣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