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虛寒是中醫名詞,指正氣既虛而有寒的證候。表現為不欲飲食,口淡,吐涎沫,氣短,大便稀薄,或瀉下未消化的食物,舌淡白,脈細微等。
虛寒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先天不足,二是後天失調。先天不足是指由於父母遺傳,導致體質虛弱,容易患虛寒症。後天失調是指由於飲食不節、勞逸失度、情志不遂等因素,導致正氣受損,而寒邪乘虛而入,形成虛寒症。
虛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不欲飲食:由於脾胃虛寒,運化功能失常,導致食欲不振,進食後容易腹脹、腹痛、大便稀薄。
- 口淡:由於脾胃虛寒,津液生化不足,導致口淡無味。
- 吐涎沫:由於脾胃虛寒,水濕停聚,導致口中流涎。
- 氣短:由於肺氣虛弱,不能宣發肅降,導致氣短乏力。
- 大便稀薄:由於脾胃虛寒,運化功能失常,導致大便稀薄。
- 瀉下未消化的食物:由於脾胃虛寒,運化功能失常,導致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。
- 舌淡白:由於正氣虛弱,血液不足,導致舌淡白。
- 脈細微:由於正氣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脈細微。
虛寒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扶正固本:由於虛寒是由於正氣虛弱所致,因此治療虛寒,首重扶正固本。常用中藥有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- 溫陽散寒:由於虛寒多伴有寒邪,因此治療虛寒,還需溫陽散寒。常用中藥有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當歸、白芍等。
- 健脾益胃:由於虛寒多伴有脾胃虛弱,因此治療虛寒,還需健脾益胃。常用中藥有山藥、白扁豆、陳皮、砂仁等。
- 調理氣血:由於虛寒多伴有氣血不足,因此治療虛寒,還需調理氣血。常用中藥有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丹參等。
虛寒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勞逸宜適度,不宜過度勞累或久坐不動。
- 情志宜舒暢,不宜生氣、焦慮、抑鬱等不良情緒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虛寒是中醫名詞,指正氣既虛而有寒的證候。虛寒的病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。虛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不欲飲食、口淡、吐涎沫、氣短、大便稀薄、瀉下未消化的食物、舌淡白、脈細微等。虛寒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扶正固本、溫陽散寒、健脾益胃、調理氣血等。虛寒的預防方法主要有飲食宜清淡、勞逸宜適度、情志宜舒暢、適當鍛鍊、定期體檢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