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實假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真實假虛是指疾病的虛實狀態與臨床表現不相符合的情況。

真實假虛有兩種情況:

  1. 實邪結聚的病,反而出現類似虛弱的假象。這種情況,又稱為「大實如贏狀」。例如「熱厥」証,熱邪鬱結愈深,四肢厥冷就愈明顯,脈初按好像沉伏,但重按卻應指有力,舌質紅絳,或有焦黃苔,或見高熱神昏譫語等。
  2. 虛邪內侵的病,反而出現類似實證的假象。這種情況,又稱為「大虛如實狀」。例如「陰虛火旺」証,陰虛日久,陰不制陽,陽氣偏亢,可見面赤口乾、煩躁、尿黃、舌紅少苔等實證表現。

因此,辨別虛實的真假時,要注意結合脈象和舌象,體質和病史等進行全面分析。但也有從實熱內閉而轉變為脫症的,臨床上尤當細辨。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虛則陽浮,實則陰伏。」陽浮陰伏是指虛實的兩種不同表現。陽浮是指虛證的表現,陰伏是指實證的表現。

陽浮的表現有:

  1. 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、四肢冰涼等。
  2. 脈象細弱、無力。
  3. 舌質淡白、苔薄白。

陰伏的表現有:

  1. 面色潮紅、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等。
  2. 脈象弦硬、有力。
  3. 舌質紅絳、苔黃燥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虛實的兩種表現並不是絕對的,臨床上常常會出現虛實夾雜的情況。因此,在辨證施治時,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清虛實的真假,才能有的放矢,對症治療。

以下是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原文:

「虛則陽浮,實則陰伏。陽浮則衛氣不固,陰伏則衛氣不行。衛氣不固則外邪易入,衛氣不行則內邪不散。故曰:虛則陽浮,實則陰伏。」

這段話的意思是:虛證的表現是陽氣浮越,實證的表現是陰氣內伏。陽氣浮越會導致衛氣不固,陰氣內伏會導致衛氣不行。衛氣不固就容易被外邪侵襲,衛氣不行就會導致內邪難以散去。所以說,虛證的表現是陽氣浮越,實證的表現是陰氣內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