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實假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實假虛,又稱「大實如贏狀」,乃中醫辨證中之特殊病機,指體內實邪壅盛,反呈現虛弱假象之病理狀態。此證因邪氣熾盛,阻遏氣機,使氣血不能外達,故外見羸弱、肢冷等虛象,實則內有瘀、熱、痰、食等實邪結聚。
病因病機
- 熱厥證型:
熱邪深伏於內,陽氣鬱閉不得透達四肢,故見手足厥冷,脈沉伏似微,然重按則滑數有力。舌質紅絳或生焦黃苔,伴高熱、神昏譫語、煩渴引飲等,此為「陽盛格陰」之象,屬真熱假寒。
如《傷寒論》所述:「厥深者,熱亦深」,說明邪熱愈熾,厥逆愈甚。 - 瘀血內結:
瘀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可見面色蒼白、倦怠乏力,然腹中硬滿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而實。此類患者雖外貌虛弱,實因瘀血內停而現假虛之徵。 - 痰食壅滯:
痰濕或食積蘊結中焦,阻遏脾陽,外見消瘦、食欲不振、四肢不溫,然脘腹脹痛、嗳腐吞酸、苔厚膩、脈沉滑,乃「實邪壅遏」所致,本質非虛。
鑑別要點
- 脈象:真實假虛之脈,初按或覺沉微,然重按必見弦、滑、數、實等有力之象,與真虛之脈弱無根迥異。
- 舌象:舌質多紅絳、紫暗,苔黃燥或厚膩,甚則焦黑起刺,反映內有實熱或瘀滯。
- 體徵矛盾:如身雖倦臥卻煩躁不寧,口雖不渴卻呼吸氣粗,此為「陽證似陰」之關鍵。
- 病史與體質:患者平素壯實,突發羸狀,或久病而邪未衰,皆需考慮真實假虛之可能。
轉歸與變證
真實假虛若治不及時,實邪久遏可損正氣,尤以熱極傷陰或陽氣暴脫為險。如熱厥失治,可從「閉證」轉為「脫證」,驟見汗出肢冷、脈微欲絕,此時邪未盡而正已潰,屬危候。
此證須與「真虛假實」(至虛有盛候)嚴格區分,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大實之病,反有羸狀;至虛之病,反有盛勢」,臨床當四診合參,尤重脈舌之眞假,方能切中病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