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虛假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真虛假實」為中醫辨證之特殊證候,意指患者本質屬虛證,然於病情危重階段,反呈現類似實證之假象。此現象於《內經》稱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」,明代張景岳更明言「至虛之病,反見盛勢」,揭示陰陽格拒、虛陽外越之病機。以下從臨床表現、病機分析與鑑別要點深入闡釋:


一、核心病機與陰陽關係

真虛假實本於「陰陽離決」之病理狀態,當臟腑精氣虧虛至極:

  1. 陽氣浮越:元陽衰微時,虛陽不能內守而外越,表現為面赤如妝、煩躁不寧等「戴陽」症候
  2. 氣機逆亂:脾腎陽虛致陰寒內盛,逼迫殘陽上亢,可見突然精神轉佳、言語清亮等「迴光返照」現象
  3. 精血耗竭:津血大虧時,形體失養卻反見脈象洪大,實為陰不斂陽,脈管失充所致

二、典型證候與四診合參

  1. 發熱辨別

    • 真熱實證:高熱伴面紅目赤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燥
    • 假熱虛證:身熱反欲近衣,面赤僅顴部嫩紅如妝,口乾不欲飲(陰虛)或飲熱(陽虛),舌質淡胖或嫩紅無苔
  2. 脈象特徵

    • 芤脈:如按蔥管,浮大中空,主大失血或精液耗傷
    • 革脈:弦急中空如按鼓皮,提示陰陽兩虛
    • 散脈:浮散無根,至數不齊,為元氣離散之兆
  3. 舌象辨微

    • 真虛者舌體多胖嫩或有齒痕,假實者雖見黃苔卻鬆浮易刮,底質淡白
    • 陰虛陽浮者舌雖紅而無津,或有橫向裂紋如刀割

三、臟腑病位與演變規律

  1. 腎系虛極:命門火衰者見浮陽上越,症見下肢厥冷、小便清長,卻頭面烘熱(下真寒上假熱)
  2. 脾陽暴脫:久瀉不止突然轉見腹脹如鼓,實為脾失運化、濁陰凝聚(虛脹),不同於實脹之拒按、便秘
  3. 心氣耗散:心神渙散者本應昏沉,反見譫語躁動,然瞳孔散大、汗出如油,此為「神不歸舍」

四、經典案例解析

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載: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⋯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色赤。」此即陰盛格陽之通脈四逆湯證,其「外熱」實為陽氣浮越之假象,需透過「脈微欲絕」與「下利清穀」判定真虛本質。另如《溫病條辨》述暑溫誤治後「脈洪大而芤,汗大出,微喘」,乃氣陰兩傷之假實脈,當用生脈飲急固其脫。


五、古籍論述精要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虛實之要,莫逃乎脈。如脈之真有力、真有神者,方是真實證;似有力、似有神者,便是假實證。」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:「大實有羸狀,誤補益疾;至虛有盛候,反瀉含冤。」強調辨真假需參合病史與治療反應

此類證候多見於疾病終末期,醫者當以「捨證從脈」為原則,緊扣「形衰、脈弱、氣短、神疲」等虛之本質,避免為表面假象所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