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寒假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寒假熱
在中醫理論中,真寒假熱屬於「陰證似陽」的一種特殊病理現象,指疾病本質為寒證,但因寒邪極盛,逼迫體內殘存的陽氣浮越於外,而表現出一系列類似熱證的假象。此種情況又稱為「陰盛格陽」或「戴陽證」,為中醫辨證中的關鍵疑難症候,需透過細緻的觀察與脈證合參方能準確判斷。
臨床表現
-
假熱症狀:
- 身熱:患者體表雖有發熱感,但觸之體溫未必顯著升高,甚或反覺四肢不溫,且喜蓋衣被,與實熱證的掀衣揭被截然不同。
- 面赤:面色浮紅,多見於顴部,呈嬌豔如妝之狀,而非滿面通紅,此為虛陽浮越之徵。
- 口渴:雖覺口乾,但飲水量少,或僅喜熱飲,與實熱證之渴喜冷飲有異。
- 手足躁擾:四肢可能出現躁動不安,但患者神志尚靜,無譫妄狂躁之象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雖見黑色,但滑潤不燥;脈象雖顯洪大,然重按無力,甚或沉微欲絕,反映其內在陽氣衰微。
-
真寒本質:
此證的根本病機在於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,常見以下特徵:- 畏寒肢冷,尤以下肢為甚。
- 精神萎靡,蜷臥喜靜。
- 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。
病機解說
中醫認為,人體陽氣具有溫煦與固攝之能。當陰寒極盛時,陽氣被格拒於外,無法內守,遂表現為外顯的假熱症狀。此現象類似「燈火將熄前的驟明」,屬陽氣離決前的虛性亢奮,多見於重病或久病衰竭者,如《傷寒論》中所述之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」即為典型例證。
鑒別要點
真寒假熱需與真熱假寒(陽證似陰)及單純的實熱證嚴格區分,其辨證核心在於:
- 寒熱喜惡:假熱者身熱卻欲得衣被,真熱者惡熱喜涼。
- 口渴與飲水:假熱口渴卻不欲多飲,或飲不解渴;真熱者大渴引飲。
- 脈象與舌象:假熱之脈洪大而無根,舌黑而潤;真熱之脈沉實有力,舌紅苔黃燥。
相關理論
此證與「陰盛格陽」同出而異名,可互參理解。此外,若虛陽浮越以上逆為主,面赤喘促,則稱「戴陽證」,屬真寒假熱的變證,多因下焦陽虛,陰寒逼迫虛陽上浮所致。
(註:本文所述為中醫傳統理論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四診合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