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熱症」之詳解
定義與特性
熱症乃中醫學重要辨證概念,係由熱邪侵襲或機體陽氣亢盛所導致之一系列證候總稱。此症特徵在於陽氣過盛,呈現明顯熱性表現,多發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過程中。其核心病機為「陽盛則熱」,乃人體正氣抗邪、反應強盛之病理狀態。
主要臨床表現
全身症狀
患者典型表現為身熱燥擾,甚則高熱不退(體溫可達39°C以上),不惡寒反惡熱,揭衣棄被,喜近涼處。面部呈現赤色,目睛紅赤,呼吸氣粗,煩躁不安,甚至出現譫語、狂躁等神識異常。
局部症狀
頭面部常見頭痛如裂,目赤腫痛;口咽部顯著口乾舌燥,咽部灼痛,渴喜冷飲且飲水量多;唇色深紅而乾裂,鼻息灼熱,甚則鼻衄;皮膚可見灼熱無汗或但頭汗出,或見斑疹透露。
二便與舌脈
大便秘結難解,質地乾硬如羊屎,氣味腐臭;小便短少赤澀,排出時有灼熱感。舌診可見舌質深紅或絳紅,苔色黃燥或焦黑起刺,嚴重者舌面出現裂紋。脈象多呈數脈(每分鐘超過90次),或洪大滑數,按之有力。
病因病機
外感熱邪
六淫之中,暑邪、火邪、溫邪最易致熱,風寒濕邪入裏亦可化熱。熱邪侵襲途徑包括:
- 從口鼻而入(溫邪上受)
- 由皮毛內傳(寒邪化熱)
- 直中臟腑(暑邪卒中型)
內生熱邪
- 陽氣過亢:情志過激,五志化火;或過食辛熱,積熱內生
- 陰虛生熱:精血津液虧耗,虛熱內擾(此屬虛熱範疇)
-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,瘀血化熱
- 痰濕鬱熱:濕濁停聚,鬱久化火
病位辨證
衛氣營血辨證
- 衛分熱證:發熱微惡風寒,口微渴,脈浮數
- 氣分熱證:但熱不寒,大汗,煩渴,脈洪大
- 營分熱證:身熱夜甚,心煩不寐,斑疹隱現
- 血分熱證:熱深動血,吐衄便血,舌質絳紫
臟腑熱證
- 心火亢盛:煩躁譫語,口舌生瘡,小便赤澀刺痛
- 肝火上炎:頭目脹痛,面紅目赤,急躁易怒
- 肺熱壅盛:咳喘氣粗,鼻翼煽動,痰黃黏稠
- 胃火熾盛:消谷善飢,口臭齒衄,牙齦腫痛
- 大腸濕熱:下利膿血,裏急後重,肛門灼熱
病理轉歸
熱症發展有三種主要轉歸:
- 熱極生風:高熱不退,出現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等動風徵兆
- 熱盛傷陰:熱邪久羈,耗傷津液,轉化為陰虛內熱證
- 熱入心包:邪熱內陷,擾亂神明,致神昏譫語、舌蹇肢厥
熱症之辨證須結合八綱、臟腑、衛氣營血等多種辨證體系,臨床常見多種熱證相互兼雜,如濕熱並見、痰熱互結、瘀熱交阻等複雜證型,需細察明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